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约翰·克利斯朵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471页(1265字)

【着者】:

长篇小说。罗曼·罗兰着。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现代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小说以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为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生在莱茵河畔一个乐师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母亲是个厨娘,舅父是走街串巷的小贩。祖父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不断向克利斯朵夫灌输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小克利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显露出音乐才能,他立志长大要当作曲家,幻想有朝一日名扬天下。舅父给他的教育刚相反,教他安贫乐道,真诚谦虚。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对克利斯朵夫的影响都很大,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在克利斯朵夫身上。11岁时,克利斯朵夫在祖父的带领下,到宫廷演奏,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但他对封建贵族的虚伪、肤浅而又专横的态度极为反感。加上家境的衰微,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反抗意识,结果受到统治者的排挤和打击。有一次克利斯朵夫为了搭救被士兵欺侮的农民,打死了士兵,被迫逃亡法国。他原以为经历了大革命风暴的法国是一个自由、幸福的乐园,但到了巴黎后,见到法国的社会和德国一样腐败,大失所望。在法国,他无所顾忌地抨击资产阶级社会及其腐朽的文化艺术,但他到处碰壁,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成了一个孤独的反抗者。克利斯朵夫和好友奥里维一起开始把视线转向中下层人民,对他们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深表同情,并对他们的困难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他从面包工人罗赛一家的惨死,看到了“社会灾难”,认为工人阶级中间存在一种“原动力”,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工人阶级是一群无所作为,受人操纵的“群氓”。他不赞成用暴力反抗压迫。在他看来,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是“爱”和充满了爱的艺术。他甚至在工人阶级进行反抗社会的斗争时,还在进行所谓“爱”的试验。不久,在“五一”节的示威游行中,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被卷进游行队伍,在军警的镇压下,奥里维被打死。克利斯朵夫同警察展开了英勇搏斗,并打死了一个警察,随后逃亡瑞士。好友奥里维的死给克利斯朵夫精神上以很大打击,从此他憎恨斗争,逃避现实,过着隐居的生活。当他再次回到法国时,青年时代那种狂飙似的反抗精神已经完全消失,他不仅同敌人和解了,而且反过来饥笑像他青年时代一样进行反抗的青年。克利斯朵夫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反抗——失败——妥协,这就是克利斯朵夫的人生三部曲。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克利斯朵夫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对社会进行个人反抗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它说明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队伍里已经不能产生拯救这个腐朽社会的英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独特的。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小说中对大自然美的讴歌又反衬出社会环境的丑恶和黑暗,使人感到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气氛,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抒情因素与哲理因素、政论因素互相交织,构成了作品“长篇叙事”的风格。小说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使得它具有一种宏大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规模。

上一篇:《套中人》 下一篇:青年读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