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9页(470字)

中国古代表述审美心理的术语。意为自然物因人化的特征能比拟象征某种美德。其语始见于《荀子·法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有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这里将“玉”作为审美对象,从人伦道德观念与美感出发,将其人格化,使之成为人伦美的一种象征物,得以观赏、佩戴,并将这种审美心理用“君子比德”概括之。比德的意识在《经》中已出现,如《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论语》也记载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样也”。皆以自然物拟人比德。汉代刘向《说苑》进而阐述孔子“乐山乐水”说而论及“夫水者,君子比德焉”。王逸认为屈原楚辞“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也是一种引类寄托的比德意识。中国古代的比德意识基于天人感应的观念和民族伦理传统,无论自然山水风物,都被染上人伦色彩,掺入道德因素,不仅将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且作为君子品格的象征,是自然的人化与美感道德化的体现。

上一篇:感应 下一篇:心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