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1页(865字)

康德提出的最高审美范畴与中心概念。朱光潜根据这个概念的希腊文本意,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看成是与典型、意境同样的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朱氏在《西方美学史》下卷中十分客观地介绍说:“我们综合康德的意思,可以把审美意象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在康德看来,创造这种意象的目的“是力求摸索出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力求接近理性概念”,从而创造出“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因此康德的审美意象,首先是一种观念意象。然而康德提出审美意象,并不是一般的“观念意象”,而是一种“借助于想象,追踪理性”,能把“理性观念”作最“完满的感性显现”的高级观念意象。这种意象的表现力已达到一种“最高度”,即“最高理想”的境地。康德认为审美意象可以让人联想到“许多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的深广思致”,“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得可以理解”。这与叶燮论述的意象的超越语言极限的表达功能相似,即认为意象有表达“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的特殊功能,并且有“思致微渺”,“含蓄无垠”的审美效果。所以康德提倡的审美意象,实质上也就是至境意象。不过康德强调的重点是“想象力”的发挥,是理想的表达,是心灵创造的自由性和独立自在性,以及超自然(即“不取决于自然”)的特征。心灵使用的是“创造的”想象力,不是“复现的”想象力,这明显地是偏重于对浪漫意象的呼唤。值得指出的是,康德一方面说意象是“感性形象显现”即认为它是艺术形象,但有时又把它与内心意象相混淆,这是他思想上的第一个矛盾之处。其次,既然意在呼唤浪漫意象,但又想用它来概括一切文艺现象,因此他的关于审美意象的论述中,也包含有典型论的杂质,这是他审美意象观的第二个矛盾之处。也有人把“审美意象”当作文艺心理学的一个范畴来使用,认为它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形象,也有人把审美对象即艺术形象本身称为审美意象,它的最后定性有赖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