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04页(1188字)

又称“心理分析学派”。它是19世纪末在欧洲诞生并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派。它原只是关于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它是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是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社会思潮。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心理地形学”,主张人的心灵由深层的无意识、中层的前意识和表层的意识等三个层次构成。后来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此作了修正,提出“人格三部结构”说。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若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二)本能学说是该学派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他早期主张人有性本能(生殖本能)和自我本能(自卫本能)。他晚期修正为生的本能(爱和建设性的能量)和死的本能(恨和破坏性的能量)。(三)以泛性论为基础的人格发展阶段说是该学派整个理论极端重要的内容,也是它与新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的主要标志。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他把人的一切都归因为性的问题。当然他所谓的性是广义的。他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叫作“里比多”的潜力,这是经常驱使人寻求快乐的力量。(四)释梦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了解精神领域中无意识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被压抑愿望的伪装或替代性满足。因为无意识中的原始冲动或性欲难以直接见人,加之意识对无意识又具有检查和控制作用,所以必须通过“伪装”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推及并应用于文学艺术和美学,从而便形成了精神分析美学,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理论基础主要就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泛性论。精神分析美学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象征表现,一个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但可在艺术中得到满足。弗洛伊德将艺术的基本功能看作是调解缓和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尖锐矛盾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治疗人的心理病症,能保持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还有荣格、兰克和阿德勒等。精神分析美学的原理还被西方许多学者应用于文学批评。例如琼斯就把精神分析美学运用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分析,认为《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在梦中搓手的动作,正是她想洗刷自己那双罪恶之手的无意识的表现。默里在论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的论文中,运用人格理论中有关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关系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等等。精神分析美学对现代西方各派美学思想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