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的贮藏保鲜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378页(2131字)
1.贮藏特性
不同品种的大白菜耐藏性差异较大,中熟、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一般青帮类型比白帮类型耐贮藏,青白帮介于二者之间。如北方的青帮河头、大青帮、白帮河头、青白帮、通园1号、青白口、玉田包尖、石特1号、玉青白菜等。按照白菜叶球形状,可以分为抱头型、圆筒型和花心型。抱头型叶球粗大、坚实,顶部叶片包合紧密,耐贮藏,京大青口、胶县大白菜、福山大包头白菜、济南大根白菜都是这种类型的优良品种。圆筒型白菜叶球细长呈圆筒形,天津青麻叶在这种类型中最为着名,该类型白菜也耐藏。
低温是大白菜贮藏中减少损耗的主要条件,中等湿度条件(85%~90%)对控制腐烂损耗也相当重要。
大白菜贮藏过程中的损耗主要是脱帮、腐烂和失重。据宗汝静和L.L.Morris(1986)研究报道,使早熟杂种G大白菜脱帮的主要因素是乙烯,并指出及时通风换气,保持贮藏场所空气新鲜是相当重要的。
因大白菜栽种量大,商品价值低,目前我国还较少采用气调库或冷库贮藏大白菜。用通风库贮藏大白菜,因库温较高,大白菜自身呼吸强度大,不适宜采用小包装或大帐MA贮藏,因而在简易贮藏场所内,大白菜的贮藏方式仍主要有垛藏、架藏和筐藏。
2.推荐贮藏条件
温度:0℃±0.5℃;气体成分:O21%~2%;CO2待定;湿度(RH):85%~90%。
3.贮藏技术要点
(1)拟贮藏的大白菜应根据各地的气候适时采收,收获时可留3cm左右根砍倒,也有沿叶球底部砍倒或连根收获的,带根和去根对大白菜贮藏的影响不大。如采用假植贮藏,则必须带根收获。
(2)不少地方在砍倒白菜后,要在田间晾晒几天,并把这个过程叫晾晒。晾晒是否对提高大白菜耐藏性有利,多数研究倾向于在简易贮藏条件下,适度晾晒对大白菜的贮藏有利,但晾晒时间不能长,晴天1d即可,标准是晾晒失水率在5%左右为宜。
(3)简易贮藏是目前大白菜的主要贮藏形式,包括堆藏、埋藏、窖藏和通风库贮藏。在河南、陕西、江苏等长江中下游一带,冬季气候温和地区,有堆贮大白菜的习惯。在北京、山东、辽宁旅大、河南等地有用埋藏法贮藏的,但利用窖或通风库贮藏的占主要比重。根据大白菜在场所内的码放形式,又可分为垛藏、架藏等形式。①垛藏。大白菜在窖内码成数列高近2m,宽1~2棵菜长的条形垛,垛间留有一定的距离以便通风和管理。码垛方法各地不同,东北多为实心垛,叶梢相对根向外或根相对排列。入窖初期,后一种摆放方式为好,有利于通风降温排湿。入冬后改为前法排列,有利于保温防寒。实心垛码法简便,稳固,贮量大,但通风效果差。与实心垛相对的还有各种花心垛,垛内各层之间有较大的空隙,便于通风散热。大白菜码垛时,北京地区码单“批”的较多,即从窖的一侧离墙15~20cm开始,按1棵菜长码成单列,称为1“批”。每批由10余层菜码成,“批”内同一层的菜根叶方向相同,上下层的菜方向相反。在一“批”内分为若干个“小菜垛”,每垛长约3m,两端竖高粱秆束,用压在菜层内的高粱秆缠绕住,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垛倒塌。摆完一“批”后,间隔约一棵菜长的距离摆第二“批”。这样逐“批”码放,直到离窖的另一侧1m处为止。在各“批”之间,每隔2~3层用几棵菜支撑于“批”间,以加固“批”的稳定性。②架藏。架藏是将大白菜摆放在分层的菜架上。菜架通常有两排固定的架柱,间隔1~2m,在架柱之间设若干固定或活动的横杆,每层距离30~35cm,在同层的两排横架杆上平架几对活动架杆,每对架杆上放1~2层菜。由于架贮菜在每层间都有空隙,从而提高了菜体周围的通风散热。所以与垛藏相比,贮藏效果好,损耗低,贮藏期长,倒菜次数也比架藏要少。
(4)入贮初期菜体一般不致腐烂,倒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风散热,故倒菜周期要短,基本不摘叶或少摘叶,即“勤倒不摘”;中期可采取“缓倒细摘”的方式,不烂不摘,尽量保存外帮以保护内叶;贮藏后期应“勤倒细摘”,降低菜垛高度。
(5)前些年,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提出的通过强制通风、井字形码垛等配套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大白菜贮藏过程中的脱帮和腐烂。技术要点是:通过对传统的自然通风窖(库),将外界的冷空气借助轴流风机强制通过风道、匀风空间、地下活动地板、菜体间空隙,最后通过顶部排风口排出。井字形交叉码菜,改变了传统码条形实垛码放的方法,将上下层两横两竖交叉码成“花垛”,使菜体间都有缝隙,不用再留专门的通风道。该法贮藏可比传统简易贮藏法减少损耗10%~20%,而且贮藏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