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凡四十七章)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四书辞典》第138页(9005字)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译文】
原宪求教有关耻辱的问题。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没有作为而只知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做官不能洁身自好而只知领俸禄,这就是耻辱。”
14·2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
“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四种过错都不曾出现过,这可以算做仁吗?”孔子说:“这可以算做难能可贵,至于说可以算做仁,那我就不清楚了。”
14·3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留恋家庭的安逸,就不足以做读书人了。”
14·4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言论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要行为正直、言论卑顺。”
14·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14·6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
南宫适向孔子求教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结果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耕种庄稼,却统治了天下。对此应如何理解?”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离开后,孔子说:“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多么崇尚道德啊!”
14·7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偶然干出不仁的事来是会有的吧,可是没有小人会干出仁德的事。”
14·8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辛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教诲吗?”
14·9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制作外交辞令,先由裨谌草拟初稿,世叔提出意见,再让外交官子羽进行修改,最后由东里子产作文字上的加工。”
14·10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怎样的人物。孔子说:“是个一心爱人的宽厚人。”再问到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最后问到管仲。孔子说:“这个人嘛,他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采地,使得伯氏只好吃粗粮过日子,直到死也没有怨恨的言语。”
14·11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不怨恨,这是很难做到的;富贵却不骄傲,这倒是容易做到的。”
14·12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如果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他的才能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他却没有能力担任滕、薛这些小国的大夫。”
14·13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子路求教有关完人的问题。孔子说:“如果兼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廉,卞庄子的勇气,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来修饬他的文采,也可以认为是完人了。”稍后,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如果能见到财利便先想起义,遭遇危难便肯付出生命,长期穷困也不忘却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认为是完人了。”
14·14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起公叔文子,说:“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求取财利,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的人传错了。他老先生到该说话时才言语,人家不讨厌他的话;高兴时才会笑,人家不讨厌他的笑;应当求取财利时才求取,人家不讨厌他的求取。”孔子说:“是这样的吗?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14·15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他的封邑防城请求鲁君为他立继位的后嗣,即使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相信的。”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14·17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两个师傅中,召忽因此自杀,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说:“管仲不算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屡次召集各国诸侯盟会,不动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14·18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之人吧?齐桓公杀掉公子纠,他没有追随主人殉难,却又去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使纷乱的天下得到匡正,人们直到如今还领受着他的好处。倘若没有管仲,我们将会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守小信,在山沟自缢,却没有人知道吗?”
14·19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
公叔文子的陪臣大夫僎经文子推荐,与文子一同当上了国家的大臣。孔子获悉这件事后,说:“这个人可以给予‘文’作为谥号。”
14·20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乱,没有德政。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应对宾客,祝鮀掌管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部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14·21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
孔子说:“假如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他实行自己的话就很困难。”
14·22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
陈成子杀掉了齐简公。孔子沐浴斋戒后去朝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成子杀掉了他的国君,请求发兵讨伐他。”哀公说:“你报告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吧!”孔子出来后说:“因为我曾在大夫之列充数,所以不敢不来报告。而君上却说,‘你报告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吧’!”
孔子前去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报告,他们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在大夫之列充数,所以不敢不来报告。”
14·23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求教侍奉君上的问题。孔子说:“不要欺骗君上,然而可以当面触犯他。”
14·24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通达的是仁义,小人所通达的是财利。”
14·25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道德而求学,如今学者是为了装饰自己,做给别人看的。”
14·26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出一位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他坐下后便问道:“他老先生在干些什么?”使者回答说:“他老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却没能做到。”使者离开后,孔子连声称赞:“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14·2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它的政务。”
14·28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曾子说:“君子所考虑的问题不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
14·29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说的比做的多为耻辱。”
14·3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应做到的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困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几句话正是先生的自谦。”
14·31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议论品评别人。孔子说:“你呀!难道就那么好吗?我却没有这样的闲工夫。”
14·3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耽心别人不赏识自己,只耽心自己没有本事。”
14·33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人家诡诈,也不凭空揣测人家怀疑自己,而对人的真伪却能及早察觉,这就是贤人吧!”
14·34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不安呢?不是要卖弄你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敢卖弄口才,而是痛恨那些固执的人。”
14·35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称赞千里马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行。”
14·3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用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惠呢?应当用正直公允来回报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惠。”
14·3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赏识我呀!”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赏识您呢?”孔子说:“我不抱怨上天,不责备旁人,下学人事而上通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14,38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故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与命何!”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那里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孔子,说:“季孙先生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是我的力量还能够让公伯寮陈尸街头示众。”
孔子说:“我的主张会实行吗,取决于命运;我的主张会遭废弃吗,也取决于命运。公伯寮能把命运怎么样?”
14·39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译文】
孔子说:“贤者中有的逃避黑暗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些地方居住,再次一等的避开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等的避开恶言恶语。”
14·40 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说:“起身隐退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14·41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歇息了一个晚上。早上进城时,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氏家门来。”守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知道自己的主张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14·42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天敲起了石磬,有一个挑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口,说:“这个磬敲得好像有很深的心意呀!”稍后又说:“磬声硁硁响啊,多可鄙呀!它似乎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没有人了解自己,那么自己就算了吧。水深便干脆连衣徒步蹚过去,水浅便撩起下衣蹚过去。”孔子说:“这话好果断啊!若像他这样能适应深浅,那就没有为难的事情了。”
14·43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
子张说:“《尚书》记载:‘殷高宗居丧守孝,三年不谈论政务。’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高宗如此,古人都是这样的。国君去世,继位之君三年不理政事,所有官员处理好自己的职事,而听命于宰相。”
14·44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推崇礼,遇事依礼而行,那么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14·45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求教君子的问题。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德行来严肃认真地干事。”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德行来使上层人士安乐。”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德行来使所有百姓安乐。修养自己的德行来使所有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吧!”
14·46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伸开两腿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他说:“你幼年不讲礼节,长大了没有作为,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东西。”说着便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14·47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阙党的一个儿童给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说:“这个儿童是要求上进的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与长辈并肩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