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农产品保鲜技术的概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1页(1324字)

自人们生产的农产品有了剩余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获后因存放时间的延长逐渐腐败,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损失,促使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起许多农产品贮藏保鲜的实用方法。随着科技进步,这些实用方法逐步上升到理论,并一步步发展为今天的保鲜科学技术。

中国的蔬菜、果品贮藏保鲜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方面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我国古代名着《经》中,例如《国风·七月》,记述了豳国(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农家的耕作和生活。其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即记述了当时人们冬季凿冰保存,夏季将冰用于贮藏的情景。至后北魏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其中对果菜贮藏保鲜的记载就更多了,像“藏梨法,初霜后即收,于屋下掘作深荫,底无令湿润,收梨置中,不需覆盖,便得经夏”;“藏干栗法,收穰灰淋取汁,渍栗,日中晒栗肉焦燥,可不畏虫得至后年春夏”等等。经历了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农民已经能够较好地利用自然冷源和一些简单的保温措施等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时间了。如窖(井、棚)藏、沟(埋)藏、土窑贮藏、假植贮藏、冻藏等等都在农产品贮藏保鲜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起始于工业革命之后。自1851年,澳大利亚人James Harrison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小型制冷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开办了第一家制冰厂之后,用这种制冷系统建造的机械制冷式冷库,才得以用于农产品贮藏,并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化国家已广泛利用大型机械式冷库贮藏苹果、梨等农产品;我国在建国后也建造了一些机械式冷库,用来贮藏农产品(主要是水产品和畜产品),但将冷库用于水果、蔬菜的商品贮藏则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

英国科学家F.Kidd和C.West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16-1920年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正式提出了气调贮藏理论。1928年,气调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商业贮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气调贮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自发气调到机械化气调,又到自动控制气调,并大量用于农产品贮藏。现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已基本实现了冷链、气调贮藏,像美国、日本等国80%的苹果都采用了气调贮藏技术;发达国家的猕桃基本都采用了气调贮藏技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气调冷库,用于农产品贮藏。近年来,我国在气调库配套设备研究、制造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国产设备建造的气调冷库逐步增多。目前,我国的气调冷库已发展到一百多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不断发展,减压贮藏、超低氧贮藏等又有了一定的应用。新的超高氧贮藏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农产品的抗老化、耐贮藏机理,到运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等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如反义ACC(氧化酶)基因已导入番茄等作物,有效地阻断了其内源乙烯的合成,并获得了耐贮性很好的番茄等作物品种。目前美国等国家已准许转基因耐贮番茄等应用于商业化生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