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四书辞典

季氏第十六(凡十四章)

书籍:四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四书辞典》第160页(4224字)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征伐颛臾。冉有、子路二人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错误吗?颛臾,过去周天子曾命令它执掌东蒙山的祭祀,况且它的领地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国家的藩臣。为什么要去征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样干,我俩都是不愿意的。”孔子说:“冉有!周任有过这样的话:‘能够贡献一个臣子应尽的力量,便留在臣子的行列里;不能尽臣子的职责,就应当辞官。’比如瞎子遭遇危险,助手不去拉一把;要栽跟头时,助手不去搀扶,那么这样的助手又会有什么用呢?再说你的话也不对。老虎犀逃出笼子,龟甲美玉毁于匣中,这是谁的错误呢?”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氏的采邑费。现在不攻占它,必定是后代子孙的祸患。”孔子说:“冉有!君子最痛恨那不说出自己的贪欲,却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耽心贫穷,而耽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耽心民力单薄,而耽心境内不安宁。倘若财富分配平均,便没有贫穷;境内和谐亲睦,便不会感觉民力单薄;境内安宁稳定,便没有倾覆的危险。已经像这样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明文德来招致他们。他们既已到来,就要让他们安居下来。现在子路和冉有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裂瓦解,却不能保全;竟然准备在国内采取军事行动。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当权者内部。”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出兵征讨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政治昏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出兵征讨都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大致传承十代,很少还能保持下去;由大夫决定,传承五代,很少还能保持下去;倘若由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传承三代,很少还能保持下去。天下政治清明,国政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里。天下政治清明,百姓就不会私下议论。”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鲁君已有五代了,国政落到大夫手中,从季氏把持权力算起已有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支后裔现在也衰微了。”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为三种,有害的朋友为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信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就是有益。与谄谀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是有害。”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为三种,有害的爱好为三种。爱好调节适度的礼乐,爱好称道别人的好处,爱好广泛结交良友,就是有益。爱好骄纵无度,爱好不加节制的游荡,爱好宴饮声色,就是有害。”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陪君子谈话容易发生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该自己说时却没有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张口,这叫瞎了眼。”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当戒备的事情:年轻时,血气还没有稳定,要戒备的事情为迷恋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备的事情为争强好斗;等到老年时;血气已衰微,要戒备的事情为贪得无厌。”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夫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夫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畏惧的有三件事物:畏惧天命,畏惧地位高的人,畏惧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知畏惧,狎侮地位高的人,轻慢圣人的言论。”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便知道的为上等;学习后才知道的为次一等;困惑了才学习的为再次一等;困惑了竟不学习的为最下等的人。”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眼观时,要思考观察明白没有;耳听时,要思考听取清楚没有;对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对仪态,要思考是否恭敬;发议论,要思考是否忠实;干事情,要思考是否认真;有疑问,要思考向人求教;有恼怒,要思考不良后果;见到可得的,要思考获取它与义是否相合。”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美善的事物,尽力追求,如同会赶不上似的;见到丑恶的事物,急忙避开,如同把手伸进沸水里。我见过这样的人,并听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来求得保全自己的意志,做官行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16·12 齐景公有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他死掉的时候,人们却觉得没有值得称许的德行。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人们直到如今还在称颂他们。《经》写道:“确实不是因为他富有,也只是因为他的德行卓异。”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16·13 陈亢问于伯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您在老师那里还得到过不同于一般学生的传授吗?”伯鱼回答:“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轻轻走过去。他问我:‘学了诗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后就学诗。另一日,他又独自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轻轻走过去。他问我:‘学了礼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礼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我回去后就学礼。我听到的就是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懂得了三件事。懂得了学诗和学礼的作用,又懂得了君子对他儿子不是特别亲近。”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但对其他国家的人就称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