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期苏联对华政策
书籍:中外关系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95页(544字)
苏联从卫国战争爆发到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前的对华政策。当时苏联的外交指导方针是,集中主力对付德国,同时既怕刺激日本而对中国消极,又希望中国能继续拖住日军,不使日军北进。因此当时苏联对华政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消极对待中国。1941年12月,蒋介石要求罗斯福促进苏联对日宣战,并与中、美、英建立军事同盟,而斯大林则以不宜将苏联力量向远东分散为由而予拒绝。1942年1-2月,“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蒋介石的苏籍总军事顾问崔可夫将军则立即离华回国,3月,苏联召回全部在华顾问,从此,苏联有意避免和国民党政府多打交道。并且凡有中国政府代表出席的国际会议,苏联坚决拒绝与中国代表同时出席,以避免给人以“对日联合战线”的印象。如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均是如此。二是在国共关系上从政治上支持国民党,指责共产党,以稳定国民党的抗日情绪,使日军陷在中国战场。苏联的舆论,就曾不顾事实地批评中共军队“不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而是积蓄力量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战争”,“在武装斗争战略战术方面采取错误的方针”,“不同日本正规军进行坚决战斗”等等,而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累累战果却不予报道。苏联的目的,就是鼓励国民党政府进行抗日,以免其后顾之忧。
上一篇:杜鲁门战后第三个对华政策声明
下一篇:中外关系史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