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162页(1669字)

(释文〕 善于防守的人,象隐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法窥见;善于进攻的人,象行动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又战胜敌人,取得完全的胜利。 九地、九天:九,常用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谓深不可知;九天,谓高不可测。

〔例1〕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占据甘肃的隗嚣发兵攻击关中地区,其部将王元、行巡率二万余人,顺着陇山东下,奔袭栒邑。征西大将军冯异奉命援救,急行疾趋。其部下认为:敌人兵多,又乘胜而来,势不可挡,应暂时扎营,商讨战略。冯异解释说:“敌人大军压境,已经被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打算深入。如果夺取到栒邑,三辅人心就会动摇。攻之不足,则守之有余。我们的目的是抢先进入城区,以逸待劳,不是跟他们决战。”遂抢在敌人之前入城,紧闭城门,偃旗息鼓,不动声色。行巡还以为是一座没有戒备的边城,直扑而前。冯异抓住时机,突然间战鼓齐鸣,旌旗招展,大军一拥而出,行巡惊恐不知所措,阵容大乱,四散逃走。

〔例2〕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臧宫奉命率兵西征,与公孙述属将延岑所部相遇。延岑在沅水筑营垒,摆开阵势。臧宫人多粮少,物资运输不继,投降过来的将士都想叛变,回到各自的郡县,修营寨自保。臧宫知道,一旦下令撤退,就会引起大规模反叛。正当危难之时,刘秀派谒者带兵路过这里,有战七百匹。臧宫当即假传圣旨,全部收取充实自己;尔后不分昼夜地进军,到处树立旗帜,还登上山头擂鼓呐喊。延岑想不到汉军会突然到来,因而极为惊恐。臧宫趁机发起攻击,消灭敌人一万多人。延岑逃奔成都,余部全都向汉军投降。

〔例3〕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大将杜预陈兵江陵,准备进攻东吴。他先派周旨、伍巢率八百精兵秘密乘夜渡江。二将渡江后,遵循杜预分咐,首先抢占有利地形,然后遍插晋军旗帜,并燃起一堆堆篝火。东吴将士人心惶惶,惊叹道:“难道晋军是插翅飞过江的吗?”数日之间,就有一万多人投降了晋军。周旨、伍巢在江南隐军待机。不久,晋大军过江,吴将孙歆领兵迎战,被晋军所败。周旨、伍巢便随败兵入城,直捣孙歆帐中,活捉孙歆。

〔例4〕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宋北上伐魏,诸军受挫,相继南撤。魏军乘胜而下,兵临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宋济南太守萧承之仅率数百人守历城。此时,魏军浩浩荡荡而来,兵力不断增多,萧承之下令偃兵息鼓,大开城门。僚佐们大惑不解,问道:“敌众我寡,太守如此轻敌,不是自取灭亡吗?”萧承之回答说:“我们悬守孤城,情势危机,如果再向敌示弱,就必定为敌所屠。现在唯有示强待敌,才有生存的希望。”果然,魏军见历城四门洞开,唯恐宋人设有伏兵,不敢贸然入城,徘徊一番,引军而去。

〔例5〕 南朝齐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北魏大将拓跋英率军攻汉中,南齐梁州刺史肖懿派尹绍祖、梁季群率兵二万构筑五个营垒据险迎战。拓跋英各个击破,长驱直入,进逼南郑,又败肖懿部将姜脩。魏军虽连连告捷,但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将要班师之际,突然遭遇南齐援军,魏军上下惊恐,大有逃溃之势。拓跋英却异常镇静,故意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似有破敌妙计。然后整列队伍,缓缓前行。齐军见状,疑有伏兵,踌躇引退。拓跋英急令追击,齐军纷纷逃散,拓跋英乘胜攻围南郑。

〔例6〕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陆世钥与吴易等图谋苏州,南明吴淞提督吴志葵率舟师前来会合,前锋鲁之玙领兵三百斩守门胥吏进入苏州城内。当时降清的明朝侍郎李延龄与巡抚王国宝收敛军队隐于城内,鲁之玙入城不见一名敌兵,心生疑惧,在经过府学宫时,满州骑兵突出袭击,鲁之玙及所部三百人全部被歼。吴志葵、吴易急忙引兵退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