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鼻矫正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131页(3967字)
驼鼻是一类常见的鼻形缺陷,可分为轻、中、重度。其发生率在白种人较高,国人轻度驼鼻者较多,驼鼻的特征及临床表现为:鼻背中1/3的隆起;鼻背较宽;重者伴长鼻;有时伴鼻尖下垂。
【术前准备】
(1)鼻腔、鼻窦无感染。
(2)术前3d抗生素滴鼻剂滴鼻。
(3)画出鼻翼软骨、侧鼻软骨、中隔软骨在外鼻表面的投影。
(4)确定需切除中隔软骨的鼻背缘高度和鼻小柱缘的宽度。
【麻醉】
1%的利多卡因、1∶1000肾上腺素鼻背皮下浸润麻醉。1%的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手术要点】
(1)切口。始于鼻翼软骨外侧脚,经鼻翼软骨与侧鼻软骨间,至中隔角。若行中隔软骨成形,再沿中隔软骨鼻小柱缘适当向下延长。
(2)剥离:
①用15号刀片在侧鼻软骨表面做锐性剥离,两侧相同切口,剥离平面在中隔角水平连通。或在鼻黏软骨膜与侧鼻软骨间剥离。
②达鼻骨缘后,将形成驼鼻的凸出骨表面骨膜剥起。
③在上颌骨额突基底线表面行骨膜下软组织剥离。
(3)“驼峰”切除:
①将中隔软骨与侧鼻软骨的纤维连接切断,暴露中隔软骨鼻背缘。
②剪去鼻背部术前预计切除高度的中隔软骨。
③剪去中隔两侧多余的侧鼻软骨。
④用骨凿凿除骨性驼峰,并以骨锉修平凿骨后的截面。
⑤遇有轻度驼鼻,只需凿除驼峰,用骨锉塑形鼻背缘。
⑥若鼻根部过高,鼻额角过大,需进一步凿除鼻根部鼻骨,切除部分鼻根部的软组织,包括肌肉。
(4)上颌骨额突基底截骨。用3mm宽的骨凿,沿上颌骨基底进行水平截骨,间断凿透骨全层,至内眦水平向鼻根背部转折,与对侧截骨线相连。用食指、拇指将鼻背骨向中线捏合,以缩窄“驼峰”凿除后较宽的鼻背缘和鼻背的宽度。
(5)术毕鼻腔内适当填塞碘仿纱条3d,以不使鼻骨塌陷为度。
(6)术后鼻背留置石膏外固定片或鼻夹板1周。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
(1)除行鼻孔内鼻软骨间切口外,还可行鼻孔外鼻翼缘的燕式切口。此切口暴露鼻软骨清晰,操作可在直视下进行。
(2)鼻孔内切口切开黏膜后,可先在侧鼻软骨的黏软骨膜下剥离达梨状孔鼻骨缘,继而向中隔侧剥离,如遇中隔需成形者亦可将中隔黏软骨膜掀起,暴露中隔软骨。
(3)上颌骨额突基底截骨时要尽量靠近基底,以防出现鼻背部阶梯样改变。
(4)遇轻度驼鼻可单纯将“驼峰”凿除或锉平(包括鼻骨和中隔软骨)。而不一定行上颌骨额突基底截骨术。
(5)有些轻度驼鼻,只需行缩短鼻长度或抬高鼻尖手术,鼻形就可获得根本性改善,而不一定行驼鼻矫正。
(6)鼻端成形应在“驼峰”切除之前进行。
(7)鼻额角加深不但要切除鼻根部骨组织,还要切除部分肌肉、皮下组织。
(8)鼻根截骨较困难时,可在鼻背部加辅助小切口,用窄凿截骨。
(9)鼻背部不做广泛鼻骨膜下剥离,只做“驼峰”处和上颌骨额突基底部骨膜掀起,以防鼻背骨碎裂后进入鼻腔。
(10)短鼻骨者上颌骨额突基底截骨困难,可取中隔软骨或耳软骨移植于鼻背,重建鼻背缘。
(11)有一类驼鼻在“驼峰”凿除后鼻根部低平,需行鼻根部隆鼻术。
【并发症及其处理】
(1)出血。指术中、术后不易控制的出血。原因:有出血倾向病史,如出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过长等;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鼻中隔成形术后;术后切口结痂脱落出血。处理:严格术前检查,术前2周停止服用抗凝血药物,术中应用填塞压迫法止血。
(2)血肿。剥离层次不正确,术中出血未控制,术后包扎不当。一旦发生,及时处理,以防术后感染和硬结隆起,影响手术效果。中隔血肿未及时清除,可致中隔穿孔、鼻塞。
(3)感染。很少发生,系术前鼻部感染灶未发现和处理、术中残留组织碎片如骨屑、术后血肿所致。一旦发生,保持引流,用敏感抗生素静点,以防颅内感染。
(4)“复发”。骨性“驼峰”凿除不完全,残留骨膜,或未取净残余骨,术后血肿刺激,骨质增生。术中要将碎骨片清除,鼻背骨缘尽量对合,预防血肿。
(5)鼻背阶梯。系鼻侧壁截骨位置过高所致。术中注意截骨位置尽量位于上颌骨额突基底。
(6)继发鞍鼻。系鼻背骨切除过多所致,术前应准确估计“驼峰”切除量,在鼻端成形后再截除骨性“驼峰”,对已形成的鞍鼻可在鼻背部填充移植物如自体软骨、组织代用品(硅胶、羟基磷灰石等)来矫正。
(7)鼻背缘宽。截骨不彻底,使鼻背骨“回弹”;鼻中隔轻度偏曲,中隔软骨鼻背缘宽厚,影响鼻背骨缘对合;鼻腔黏膜肥厚、夹塞,阻碍鼻背骨缘对合。
(8)鼻根部骨凸。鼻根截骨时形成不规则骨折,骨折片翘起,在鼻根部形成骨性隆起。处理:在鼻背部做小切口,凿断翘起骨片,将碎骨压下。
(9)歪鼻。术前检查对轻度的歪鼻未察觉,或术中对歪鼻矫正不彻底。处理:与驼鼻成形术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
(10)鼻尖下垂。此并发症为过多地切除鼻背支持组织如中隔软骨、侧鼻软骨、鼻骨等所致。尤其中隔软骨尾端过多地切除,使鼻翼软骨自中隔角向前下滑脱。特别是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术后软组织松弛,对鼻尖下垂的约束力差。另外,不正确的缝合亦是造成此畸形的原因之一。当鼻中隔软骨尾端修剪缩短后,应将其与鼻翼软骨内侧脚进行褥式缝合,使鼻中隔软骨尾端夹在两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或/和将侧鼻软骨前缘与鼻翼软骨后缘缝合。如此,可矫正和预防此畸形。若系原发鼻尖下垂,则应进行鼻尖增高术。可在鼻尖部移植自体软骨,详见有关章节。
(11)短鼻畸形。为过多切除鼻中隔软骨尾端或侧鼻软骨和鼻翼软骨或同时切除以上三部分软骨时形成。另外,不正确地切除鼻棘亦会造成短鼻。此种畸形矫治困难,因膜性中隔缺损严重和鼻中隔尾端后缩所致。如果鼻翼软骨保留较完整,可用双侧鼻翼黏软骨膜瓣易位,修补鼻小柱与鼻中隔间的组织缺损。一般短鼻与鞍鼻两种并发症常常共存,所以处理时应同时进行。
(12)鼻尖上区凸出。分为暂时性和持续性两种。暂时性者多为术后组织水肿所致,从术后即刻至几周。水肿的持续时间与手术的创伤及皮肤的厚度有关,鼻背骨与软骨的切除和较厚的皮肤易引起长时间的水肿。通常半年至一年此种术后畸形可消失。如果水肿长时间不消失,可配合鼻尖上区皮下注射小剂量去炎松,2.5mg/次,每2~3周1次,约需3次。注意一定要用小剂量,否则易致皮下组织萎缩。一旦出现皮下萎缩凹陷现象,应停止注射去炎松,此种现象可自限和恢复。持续性者为鼻背和鼻尖软骨的切除过多所致,矫正的方法是用移植物充填鼻背和抬高鼻尖。
(13)鼻孔闭锁。鼻孔内瘢痕所致。原因为操作时损伤过重。处理:鼻孔内瘢痕切除植皮。
(14)泪器损伤。表现为术后患侧溢泪,为截骨线位置过低所致。截骨时截骨线达到内眦水平时,应折向鼻背。
(15)中隔穿孔。于中隔成形术后和中隔血肿时易发生,有时产生鼻鸣音。可用局部鼻黏骨膜瓣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