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能饥之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221页(1957字)
(释文〕 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他们饥饿。
〔例1〕 越王勾践图谋消灭吴国,为了使吴国发生饥荒,就让大夫文种到吴国借回谷物一万石。翌年,越国农业大丰收,勾践与文种商议:“去年借吴国的粮食,如若不还,就会失信于吴国,授人以讨伐我国的借口;假如如数还给吴国,就会损害越国而增强吴国的国力。究竟该怎么办好呢?”文种建议:“最好的办法,是从我们的谷物中精选出一部分,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人看到我们的谷物颗粒硕大饱满,必定会留作种子。这样,明年吴国春种不出苗,秋天就无所收获。吴国的饥荒将进一步为我们造就进攻的时机。”勾践听取文种的计谋,果然使吴国上当受亏。
〔例2〕 汉王三年(元公前204年),刘邦领兵驻守荥阳,筑起甬道,连接于黄河,以取敖仓之粟。楚汉两军相持,项羽屡次出兵侵夺汉军自甬道转运的粮食。汉军食粮短缺,刘邦心存恐惧,想与项羽讲和,要求割荥阳以西为汉王的领地。项羽没有答应,反而紧围荥阳。眼看就要绝食,刘邦十分慌恐,因而采取部将纪信的建议,诓骗楚军围攻东门,而自己从西门逃走。项羽得知上当受骗,就烧杀纪信,并下令楚军猛攻,终于攻下了荥阳。
〔例3〕 西汉末年,刘秀在河北与“尤来”变民集团作战,互有胜负。“尤来”部众以战养战,因而所过之处,抢劫一空。有鉴于此,强弩将军陈俊向刘秀建议:“唯一克制‘尤来’的方法是使他们抢不到东西。最好派出轻骑兵,绕到他们大军之前,传令沿途人民坚壁清野,他们抢不到粮食,用不着战斗,就能消灭。”刘秀对此极表赞同,遂即派陈俊率军乘快马绕到前面,对那些完整坚固的城堡,命居民固守待援;对散落在郊野的物资,则先行抢劫。“尤来”变民集团因为抢不到粮秣,饥饿难忍,果然自动溃散。刘秀高兴地称赞陈俊说:“这群匪盗能够消灭,全靠你的谋略。”
〔例4〕 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将王昶、胡遵、毋丘俭分别提出征伐吴国的计策,朝廷因三种计策不同,来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回答说:“吴国与我为敌,将近60年,他们君臣团结,同甘苦,共患难,最近由于丧失统帅,上下心存忧惧,加强戒备,假使他们在重要渡口排列战船,加固城堡,占据险要,那么,我们想横行大江之上,恐怕难以实现。如今边境的守军,与敌人相隔甚远,敌人设置的了望哨所,数量众多而戒守严密,我们的间谍不能进入,得不到任何消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如果冒然发大兵,怀着侥幸心理以邀取成功,企图先战而后求胜,也不是保全军队的良策。目前,只有屯兵边境的计策较为牢靠,可以选择有利地方,安置一定数量的部队。第一,夺取肥沃的土地,让敌人退回到贫瘠的地区;第二,士卒到百姓中间,不许欺压劫掠;第三,在靠近道路的区域采取怀柔政策,以招徕百姓归附;第四,从远处开始设置了望哨所,使敌人的间谍无法过来;第五,敌方退守后,侦察联络不易开展,耕作生产也不能进行;第六,我军就地食用积贮的粮食,不用分出兵力运输;第七,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混乱情况,迅速作出征讨突袭的决策。这七个方面都是军事行动的当务之急。不掌握这些,敌军就会独占便利的资财;掌握到这些,利益也就转归我们。实际上两军争胜,以小敌大,就会战事烦劳,兵力衰竭;以贫敌富,就会加重税敛,财力匮乏。兵法上说:‘敌人安逸能使之疲劳,敌人饱足能使之饥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司马师以为这样做过于迟缓,没有采纳。
〔例5〕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主杨坚向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颎问灭陈的方略,高颎回答说:“江北地寒,收获较迟;江南气候温暖,水田早熟。值南方农田收获之际,我便微征士马,大造向南用兵的声势,彼必然屯兵守御,废误农时。待其兵马聚齐,我便散众解甲。如此再三,彼便习以为常;以后我若再征粮聚兵,鼓躁南进,彼必不信。乘其犹豫不决之时,我便挥师渡江。深入敌境,后阻大江,士无返顾之心,必效死力战,攻无不克。又,江南土薄,房舍多用茅竹,军资粮储,皆不用地窖。如果我密派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之后,再遣人烧之,如此数年,南陈便财力俱尽,无法与我抗衡了。”隋主采纳了高颎的方略,陈人日困,最终被隋所灭。
〔例6〕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郑经派部将刘国轩率兵围攻海澄(即今福建龙海县东南海澄镇)。清军援兵到达后,刘国轩故意纵之入城,以损耗城中粮食。然后督师环攻,并据高阜俯射城中,清军虽协力固守,但因城中粮尽,后援不继,海澄陷于郑军之手,清将穆赫林、段应举被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