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226页(5420字)

(释文〕 进攻必定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容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定牢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进攻或不容易攻破的地方。

〔例1〕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乘吴王阖闾出征楚国,大举讨伐吴国。以长江为界,越军在南岸,吴军在北岸,隔江对峙,剑拔弩张。勾践把自己的部众分作左右二军,自率私兵为中军。天黑之后,勾践命左军衔枚待命于沂水一侧,右军衔枚偷渡长江,在离吴军五里处集结待命。半夜,以鸣鼓为号,左右两军一起出击。吴军猝不及防,大为惊骇,急忙分兵抵御,两面作战。勾践见吴军已落入自己的圈套,亲率中军渡江偷袭吴军中间空档。吴军大乱败走,越军乘势包围了被吴国占领的楚都郢。

〔例2〕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关羽在樊城与曹军大战之时,吴将吕蒙奉命进攻荆州,他见荆州沿江烽火相连,兵严整,知有防备,就托病返回建业(今江苏南京),推荐还不出名的陆逊作右都督,代他镇守陆口。陆逊上任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立即给关羽致信,夸耀关羽功高威重,可以与晋文公韩信相媲美,说自己是一名无能书生,诱使关羽把注意力集中在曹军一方。关羽果然无视东吴,调动所有兵马,全力围攻樊城。这时吕蒙把战船装扮成商船,全军身着白衣悄悄溯江而上,在掐断荆州沿江烽火警报系统后,突然袭击,夺取了荆州。

〔例3〕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北魏平东将军长孙陵等率军向青州(今山东益都),征东将军慕容白曜率骑兵五万为后继攻宋。慕容白曜军至无盐城(今山东东平县境内),欲意攻城,其部将认为:攻城器具尚不具备,不宜仓促行事。左司马郦范却不附众议,说:“我轻军远袭,无盐守将必然认定我意在掠地,无暇攻城,所以戒备松懈。我若反常规而行之,弃地而攻城,必将一鼓而克。”慕容白曜深表赞同,于是便引军伪退,无盐宋军见状,防守麻痹。一日拂晓,慕容白曜突然加兵无盐,一举而克,守将申纂被杀。

〔例4〕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四月,南天国政权的建立者侬智高举兵反宋,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等十余州,并围困广州,屡挫官军,声威日盛。九月,枢密副使狄青奉旨率诸路大军南下讨伐。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狄青率部与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市)知州孙沔、秦州知州余靖部会师,自桂州进至宾州。此时,侬智高连连得手,宋军士气沮丧。狄青告诫诸将:“没有我的号令,不得妄动。”广西钤辖陈曙曾为侬智高所败,进至宾州后,因求功心切,擅自率领步卒八千进攻侬智高,结果惨败昆仑关(在今广西南宁市东北昆仑山上)。狄青获悉,大怒道:“军令不齐乃屡屡兵败的原因。”于是将陈曙及其部将三十余人斩首,诸将愕然。狄青仍按兵不动,并征调十日军粮以供军需。敌侦察人员得知此情,便向侬智高报告说宋军短时内不会发兵,侬智高稍安。第二天,狄青却挥师突进,一昼夜便抵达昆仑关下。时值上元节,狄青一反急速进兵的形象,下令军中张灯结彩,大摆宴席。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第三夜宴军校。第一天夜里,乐饮彻夜未息。侬智高见状,遂疏于戒备。第二天夜里,风雨交加,狄青高兴地说:“敌人以为夜半风雨,我不敢来,故不知守关”。于是率军轻取昆仑关。侬智高获悉宋军已取昆仑关,便倾巢而出,列三锐阵以拒官军,将士手执大盾、标枪,着绛衣,望之如火。狄青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出敌阵之后,交互击敌,左者击右,右者击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侬智高军不知所为,大败而走。侬智高狼狈遁逃邕州,狄青挥师跟进,侬智高见大势已去,便趁烧城而遁,由合江入大理国。

〔例5〕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攻拔赵普胜水营大寨后,陈友谅领大兵赶来救援,并声言要攻安庆。常遇春判断他的真实目的在于攻击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县),于是将精锐部队埋伏在九华山待敌,而以羸弱之士守城。第二天陈友谅果然来攻池州,当他兵临池州城下时,只见城上战旗挥舞,战鼓齐响,而伏兵也从山前突起杀出,沿江而下,断其归路。城中守军也乘机杀出夹击,终将陈友谅击败。此役,常遇春等斩首万余级,生俘三千人。

〔例6〕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六月,明军围攻靖江路(治所在今湖南靖县),历时二十天而未攻克。明军统帅杨璟对诸将说:“敌人所依仗的是西城濠里的水,我们应该先取闸口关,决其堤岸,然后就能将其攻破。”次日,杨璟派指挥使丘广领轻兵攻下闸口关,杀死守堤兵,扒开堤岸,使濠水干涸,然后修筑土堤接近城墙。士卒由土堤跨濠,很快攻入城内,在降将裴观的接应下,终将靖江攻破。

〔例7〕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二月,燕王朱棣从北逃的宦官口中得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淮河流域一带布防,京师南京空虚无备,便一改过去攻城略地、逐次推进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弃置徐州等城不顾,直趋南京,并很快消灭了建文帝的部队,于六月攻占南京,夺取了明王朝的统治大权。

〔例8〕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领军由泗州(治所在今安徽泗县)渡过淮河,攻占盱眙。为了商议下步行动方案,燕王向诸将询问计策,有人主张先取凤阳,阻敌援兵,然后攻取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调集船只渡过长江,同时另派一支军队西捣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安庆,占据长江险要之地,威胁南京。也有人主张以取淮安作为根本,依次取占高邮、南通、泰州、仪真、扬州,使渡河没有后顾之忧。燕王没有同意,他说:“凤阳城守坚固,不尽力去攻难以取下,而且恐怕侵扰皇陵。淮安城高池深,兵强粮足,如果攻之不克,旷日持久,敌人援兵四处云集,对我军不利。现在应该乘胜直捣扬州、仪真。两城势单力弱,大兵一到可招之而下。既得真、扬,则淮安、凤阳人心自懈。然后我军聚舟渡江,时间一长,南京必定发生内变。”于是发兵扬州、仪真,两城守将开门出降,然后建大营于高资港,燕王军船往来江上,旌旗蔽天,南京为之大震。

〔例9〕 明宪宗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九月,满都鲁与孛罗忽率蒙古兵攻韦州(治所即今宁夏同心县东北韦州)。总督王越侦知其老弱病残全部出动,老巢红盐池守备空虚,可以攻取,便与总兵许宁、游击周玉等率轻骑,昼夜驰奔三百余里,前去袭击,擒斩三百余人,缴获杀畜器械无数,尽烧其庐帐而还。此役,使蒙古兵丧失家室,相与哭泣者甚多,蒙古兵不得不渡黄河北去。

〔例10〕 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五月,明将毛文率兵收复辽河东岸失地,他到达石城岛(今辽宁庄河县西北)后,借镇江(今地不详)女真守将佟养贞领兵抄袭黄咀山未归之机,与部下商议道:“镇江守兵仅千余,壮勇之士既出,城中守备空虚,如果以奇兵攻其不备,该城可被袭破。”于是派苏其民领兵占据险要,截止佟养贞归路,自己领兵攻打镇江,很快将其攻下。

〔例11〕 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极率大军征伐明王朝,十一月兵临锦州城下,很快肃清外围,将锦州团团包围起来。锦州城坚池深,驻有三万大军,皇太极想不战而胜,采取诱降之策,遭到守将赵率教的拒绝,于是只好发兵攻打坚城。赵率教死守坚城,并集中优势兵力于皇太极的主攻方向西、北两角,使皇太极几番进攻都不能得手。当城西角一度将被攻破时,他又急调其他三面守军前来增援,终于打退了敌兵的进攻,使后金兵遭到重大损伤,皇太极只好退兵离城五里扎营,并连夜从沈阳调来援兵。次日,皇太极再次发起攻击,一连攻击十四天,锦州城依然坚不可摧,皇太极无奈,只好留下少量部队继续包围锦州,他亲率主力转攻宁远去了。

〔例12〕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张献忠率起义军出四川入湖北,在房、竹一带遭到明军袁继咸部的阻截。张献忠侦知襄阳无重兵防守,便留罗汝才牵制袁继咸,自率精骑,一日夜急行三百里袭击襄阳。他先派二十余名骑兵伪装成明军混入城中,然后内外夹击,攻克襄阳,缴获杨嗣昌储存在这里的粮饷军资甚多。杨嗣昌得报后畏罪自杀。

〔例13〕 清世祖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郑成功为了确保东南一隅,巩固已恢复起来的厦门抗清基地,组织指挥了海澄之战。他在战阵上,手持当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封的“招讨大将军印”,当众宣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还宣布:有冒死立功者,愿将此印转赠。为寻求破敌之策,他还冒着清军的炮火,亲登高台,观察敌情。他料定敌兵运粮之路断绝,必然急于决战,当晚定会全力炮击,次日一早实施攻击,在清军渡河时,还会燃放空炮以助声势。据此,他及时调整了兵力部署,作了如下反击准备:一是命令前沿将士挖地窖藏身,顶住敌人的炮击,待机反击。二是神器营秘密行动,将营中所存火药全部埋在河边,药捻相连,准备统一燃放。三是全军作好反击的准备。他还严令兵士,前进者重赏,后退者立斩,并约定敌军燃放空炮为全军集结信号,神器营埋在河边的炸药燃尽时为全军出击追敌的信号。由于郑成功判断正确,部署周密,准确地掌握了决战时机,海澄之战,消灭清军甚多,取得重大胜利。

〔例14〕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郑成功经过一年时间的充分准备之后,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拟定了驱逐荷兰殖民军,收复台湾的作战计划。同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率军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从金门岛的料罗湾誓师起航,向台湾岛驶去。郑成功此行选择台湾南部安平以西约三十里的鹿耳门作为登陆地点。鹿耳门港内航道弯曲,水浅多礁,只有涨大潮时,船只才能进港。荷兰殖民军在港内还用沉船填塞航道,他们认为谁也难以由此进港,所以对该港不加任何戒备。郑成功利用这一有利情况,趁着涨潮之时,出敌不意驶进鹿耳门,进入台南以北的禾寮港,并顺利登陆。台湾人民闻此欣喜若狂,纷纷登船帮助搬运军用物资。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帮助下,很快巩固了滩头阵地,水军船只也迅速完成了作战准备。五月一日,荷兰殖民军才发现郑成功已经登陆,他们马上组织反扑,但为时过晚,两军刚一交战,就被郑成功击败,荷军队长贝尔德被击毙,余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在海上,荷军“赫克托”号旗舰,被郑成功水军的六十多艘战船团团围住,并很快被击沉海底。荷军其它舰只见此情景,夺路而逃。郑军乘胜追击,将荷舰接连击沉大海,只有一艘通讯船逃到了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郑成功迅速控制形势,挥师包围赤嵌(今台南市),荷军城防司令见孤城难存,只好于五月四日开城投降。战斗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月一日,侵占台湾岛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军全部被歼,台湾重归祖国版图,台湾人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例15〕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八月,张乐行、苏添福等乘皖北、豫东的清军兵力比较薄弱之机,率三万捻军四处出击,连拔数城。捻军的行动,引起清廷不安,遂将曹州总兵武隆额提升为湖南提督,率数千清军及地方团练武装,从山东南下对付十倍之众的捻军。此时,捻军正集结重兵围攻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县),清河南按察使余炳焘率乡团万余人,乘虚袭占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张乐行等撤围亳州,挥师沿涡河南下,旋又折向东北,在麻种集打败由徐州来援的清军兴庆部,进而围攻河南永城,迫使余炳焘撤出雉河集驰援豫东。此时,张乐行又主动撤围永城,与武隆额部战于麻种集,将武隆额击败,武隆额率残部经马牧集(今河南虞城)退归德府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捻军乘胜攻占夏邑,再围归德府城。清廷急从各地调兵驰援归德,使豫皖边界清军兵力增至万余人。张乐行见清军大队援军赶到,便率部返回雉河集休整。

〔例16〕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七月六日,清军魏光焘、刘端冕、周瑞松等部进攻西捻军余部袁大魁所据的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老岩窑。老岩窑壁立千仞,下临洛水,左右有木栅阻拦,只有一座小吊桥可通出入。袁大魁见清军来到,下令吊起吊桥,断绝通路,使清军屡攻而不得入,伤亡惨重。魏光焘等连日商议,认为捻军居于高险之地,岩下两旁均无可以下手之处,必须在岩顶穿凿石洞,植立长柱,让壮士缘绳而下,才能抵达洞门。于是,魏光焘令各营在岩下轮番进攻,而暗派石匠在岩顶凿孔植柱。从十四日至十六日,清军轮番进攻,枪炮声不绝于耳,并不时喷放火箭筒,使捻军不得休息。石洞凿成后,魏光焘下令:“有能从岩上缒至洞门者,受上等奖赏。”当晚五更,清军停止进攻,而派敢死之士十余人由岩上缒险而下至栅外。捻军此时因为战斗疲倦,正在酣睡。不久,从岩上缒下的清军渐渐增多,遂拔栅攻入窑内,用火枪向捻军射击。捻军惊慌不备,被清军全部杀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