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262页(2789字)

(释文〕 战前通过认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弄清楚与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策:策划、筹算,这里指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得失之计:指与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例1〕 汉初,英布反叛朝廷,刘邦召见薛公,询问对策。薛公说“英布造反是非意外的。假使他使出上计,那么山东一带必被他占领;如果他只使出中计,那么孰胜孰败还很难预料;如果他只使出下计,那么陛下可以高枕而卧,不必忧虑。”刘邦忙问:“你指的上计是什么?”薛公回答说:“英布如果向东攻取吴,向西攻取楚,又兼并齐、鲁,再传命给燕、赵,让他们坚守,这样山东就会落入他手里。”“中计又是怎样呢?”“英布向东攻取吴,向西攻取楚,兼并韩、魏,占领敖庾的粮仓,堵塞战皋的关隘,那么胜败之数就很难预料。”“怎样才是下计呢?”“英布向东攻取吴,向西攻取蔡,把兵力放在越,自己跑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刘邦又问:“你看英布将使出哪一计呢?”薛公回答说:“他会使出下计。”“为什么?”“英布原来出身于奴隶,只是奋力向上,才得做万乘之主。他的所作所为,都只为一己富贵,而不是为百姓谋福,所以只提得出下计来。”刘邦听完这番话,就亲自领兵去讨伐英布。英布所采用的战略方针,果然如同薛公所说的下计。所以,刘邦很快就平定了英布的叛乱。

〔例2〕 西汉前期,匈奴势力强大,时常南下侵掠,成为汉朝廷十分棘手的一大问题。为此,晁错上奏文帝,通过分析汉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劣形势,提出了“以夷攻夷”的战争策略。他认为:“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例3〕 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为了显示国威,派立国将军孙建率领12位将领,分6路进军匈奴。募集天下囚犯、青年和士卒约30万人,传令各郡转运各种军需物资。先到达的部队在边郡驻扎,要等全部兵马到齐,才同时出击。过了一年时间,各路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讨秽将军严尤上书说:“我听说匈奴侵害中国,为时已久,周、秦、汉三代用武力征讨,所用的全不是上策。而今朝廷准备大举出击匈奴,兵马还不能集合起来。先到边塞的部队露宿于外,士气已衰,武器已钝,已不可以作战,这是困难之一。边郡已经空虚,无法供应粮秣,从内地各郡征集运送,而又远水不解近渴,这是困难之二。每个士卒出征300天,要用干粮18斛,不用力运输,是不能胜任的,而牛本身也要饲养,再加上20斛,负担够重的;照以往的惯例推测,大军出发不满100天,牛就要全部倒毙,剩下的粮秣还很多,士卒却无法携带,这是困难之三。匈奴地区秋冬天气酷寒,春夏又有暴风,军队里有发生疾病的可能,令人担忧,这是困难之四。大军随身携带补给物资,则不利于快速推进,如果遇到难于通行的地方,贯而进,敌人前后夹击,危险不可测度,这是困难之五。大量使用民力,功业又未必能建立,所以我深为忧虑!请求命令先到边塞的部队发动攻击,给匈奴一记重创。”王莽不听这一建议,仍按既定方针,要求各路部队在边塞聚齐。于是,先到达的部队不循常轨,放任扰民,而内地各郡征兵催税,苛刻急迫,百姓不堪愁苦,纷纷抛弃家园,流浪他乡,或者沦为盗贼。一时天下动乱不安。

〔例4〕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王国率众反抗朝廷,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市东),汉灵帝命令皇甫嵩、董卓领兵四万人,前去解救。董卓怕迟到一步,陈仓难以保全,主张急速赶到陈仓。皇甫嵩不同意,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陈仓地方虽小,但城墙牢固,戒备森严,有足够的力量防守;王国虽然强大,但想攻占陈仓,其力量还不够。没有足够的力量进攻而去进攻,进攻者必定受害;有足够的力量防守而防守,防守者将处于不败之地。王国现在已陷入受害者的境地,陈仓不会被他攻破,我们用不着兴师动众,就可获得全胜。”果然,王国包围陈仓八十余天,竟不能把它攻克,加上士兵疲惫不堪,只得自动解围而去。

〔例5〕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入川后,益州牧刘璋到涪关与刘备会面。这时,庞统进劝刘备乘机捉住刘璋,可不损一兵一卒得到益州。刘备念刘璋是汉室宗亲,不肯下手。庞统又向刘备献计说:“如今暗选精兵,昼夜兼程,袭击成都,刘璋必无准备,可一举得益州,这是上策;涪关守将杨怀、高沛是川中名将,几次怂恿刘璋驱赶我们。如果将军派人告诉他们,说我军退回荆州,两人出自礼节,一定会来送行,借机除害,进取涪关,这是中策;我军退还白帝城,连引荆州军马,徐图进取,这是下策。”刘备听罢,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便采纳了中策,假说退兵,在欢送仪式上杀掉杨怀、高沛二人,占据涪关,从而为进取成都铺平了道路。

〔例6〕 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坐镇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拥众与朝廷对抗。司马昭率大军出讨诸葛诞,分兵包围了寿春。众将领都想加紧攻城,司马昭认为:“寿春城墙坚固,兵力众多,攻城必然损失兵力,如果再有外部敌人来犯,就要表里受敌,这是危险的做法。现在叛军聚集在孤城之中,天意或许会让他们一同被诛,我当以完备的计策把他们围困在城内。我们只需坚守三面,如果吴军从陆地而来,军粮必少,我们就用游动的轻骑兵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可以不战而胜。吴军增援失利,叛军自然成笼中之鸟了。”于是命王基收拢围城部队,坚守不与敌人交战;派石苞带领轻装精锐士卒作为游击部队,以防备吴军的增援。后不久,东吴派兵来解救寿春之围,被魏游击部队击退;诸葛诞大军因缺少粮草,和不同派系的分争,一些部队出城投降。司马昭亲自登临围堡,见城上持弓者不对他发箭,知道城内之人已很困乏,不愿意持久作战,于是下令四面进军,旋即攻克寿春城。诸葛诞情急窘迫,突围被杀。整个淮南地区的局势得以平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