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379页(1545字)

(释文〕 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因为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素:平素、一贯。民:民众,这里指士卒。相得:上下融洽,相互信任。

〔例1〕 春秋时,晋文公刚回国为君,就开始教化民众,第二年就想动员民众去征战。狐偃说:“民众还不知道义,生活还不安定。”于是晋文公出兵安定了周襄王的王位,在国内又极力做些对民众有益的事情,民众逐渐安于生活。晋文公又想动员民众去征战,狐偃说:“民众还不知道诚信,还不明白一切措施的用意。”于是晋文公通过“伐原退兵一舍”的行动,来表示诚信。民众交换货物,不狡诈多拿,说话老实可信。晋文公又要动员民众去征战,狐偃说:“民众还不知道礼法,对长上还没产生恭敬之心。”于是晋文公通过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来申明礼仪,设立掌管爵禄秩位的官职,整顿吏治,民众听从上级的命令而没有任何怀疑,然后才动员民众,同楚国进行争霸活动。晋国相继迫使楚国撤走在齐国谷地的驻军,解除楚军对宋国的围困,城濮一战最终成为诸侯的霸主,这些都是晋文公长期教化民众、民众乐于为国效力的结果。

〔例2〕 吴起魏国为西河都守时,看到秦国在边境上建有小亭,用以侦察魏国的军事情况,就想把它拔掉。不拔掉它,对魏国百姓危害很大;而要拔掉它,又犯不着去征集大批军队。于是,吴起派人把一具车辕靠在北门之外,下命令说:“谁能把这具车辕移到南门外,可以得到上等田宅的赏赐。”好久没有人来搬动这具车辕,等有人把它移到南门外后,吴起上赏赐给他上等的田宅。过一会儿,吴起又派人把一石赤豆放在东门之外,下命令说:“谁能把这些粮食搬到西门外,可以得到与前面一样的赏赐。”一下子有许多人都来争着搬运这石赤豆。吴起由此看到民心可用,遂即下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击秦亭,谁能率先攻下它,将被任命为国大夫,并且赏给上等的田宅。”这样一来,魏国百姓都争先恐后,勇跃参战,不到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把那座秦亭给拔掉了。

〔例3〕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为取信于民,他在秦都咸阳南门立一根3丈长的直木,下令说谁将它搬至北门,赏黄金10镒(1镒20两)。告示贴出后,围观者很多,却没人去搬动木头。商鞅闻讯,把赏金增加到50镒。人们再来看告示,更是怀疑不信,弄不清这是什么意图。单有一人自恃有气力,挺身而出,把立木扛到了北门。官吏报告商鞅,商鞅亲自召见了那人,夸奖他能相信自己的命令。立即取来黄金如数赏给他。不久,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播到秦国各地。秦国民众都说:“左庶长商鞅有令必行,有赏必信,我们心中有数了。”因此商鞅公布变法令后,人们无不为之感到吃惊,但又都相信新法令会得到落实。这成为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支柱。

〔例4〕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占南京,上海及其附近各县的官僚豪绅惊恐万状,小刀会首领决定趁机准备武装起义。八月初,嘉定县小刀会首领周立春发动第二次起义,整个形势对上海小刀会起义十分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刘丽川毅然决定改变原定于冬季起义的计划,乘上海城内举行祭孔大典的机会,提前发动武装起义。当天清晨,在守城卫兵的内应下,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很快攻进上海县衙,杀死知县袁祖德,上海道台吴健彰被俘。起义军占领上海后,当即严明纪律:“不听号令者斩,奸淫妇女者斩,掳掠财物者斩,偷盗者斩。”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号令统一,深得人民的拥护,与敌作战也屡战屡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