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447页(1827字)
(释文〕 善于用兵的将帅,会实行超出惯例奖赏,发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如同使唤一个人那样。 无法之赏:即超出有关制度、条例的奖赏。无政之令:即打破有关行政规章的号令。犯:这里指驱使、使用。
〔例1〕 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部)气候寒冷,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欲意迁都洛阳,又担心群臣不从,便想托讨伐南齐之名,携众南迁,以造成欲还不能之势。孝文帝首先让太常卿卜筮,以观天意,结果得“革”字。孝文帝十分高兴,说道:“‘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群臣默然。尚书拓跋澄首先打破沉闷,说道:“即使得文武革命之象,也未必吉利。”孝文帝立刻打断拓跋澄的话,厉声说道:“‘大人虎变’,为什么说不吉利?”拓跋澄答道:“陛下龙兴已久,为什么今天才虎变!”孝文帝愈加愤怒:“社稷是我的社稷,你想沮丧众志吗?”拓跋澄答道:“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为社稷之臣,岂能知危而不言!”孝文帝无言以对,良久,才说道:“大臣们可以畅所欲言,不要顾虑。”事隔不久,孝文帝又召拓跋澄入宫晋见,一反先前威严之态,和颜悦色说道:“南伐之事现在要和你认真讨论。此前朝廷上之所以声色俱厉,意在畏怖群臣,防止他们胡言乱语,坏我大计。”继而又令左右退下,对拓跋澄说:“今日之举,实在不易。但国家发祥于漠北,迁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决非文治之所。若要移风易俗,固守本土,势必步履维艰。所以,我意迁居中原,你以为如何?”拓跋澄答道:“陛下欲迁居中土以经略四海,诚为周、汉兴隆之道。”孝文帝问:“北人怀恋故土,此计一出,朝野惊慌,又如何是好?”拓跋澄答道:“非常之举乃非常人所为,只要陛下决断,其他人也就无可奈何了。”孝文帝遂率10万大军南进,行至洛阳,阴雨不止。孝文帝执鞭策马强令诸军南进,群臣跪拜马前,挡住去路。孝文帝问:“庙算已定,大军将继续南进,诸公有什么要说的?”尚书李冲等答道:“南进之举,公卿大臣、黎民百姓皆非所愿,唯陛下一人心切,臣等不知陛下一意孤行,究竟是为了什么。请陛下收回成命,万死不辞。”孝文帝大怒道:“我正欲经营天下,期望天下统一,而你们这帮儒生屡次疑大计,军法在上,请不要再多言!”说完,策马欲进,群臣哭谏阻止。孝文帝说:“此次兴师动众,声势浩大,动而无功,将何以昭示后人?朕世居漠北,如今想南迁中原,若不南伐,必须迁都于此,王公以为怎样?愿迁者站左边,不愿迁者站右边。”南安王拓跋祯进言道:“‘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陛下若放弃南伐之意,迁都洛阳,这也是我们的意愿。”群臣皆呼万岁。此时,众人虽怀恋故土,不愿内徙中原,但又畏惧南伐,也只好作罢,不复敢言。至此,孝文帝迁都计划终于实现了。
〔例2〕 南北朝时,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大将拓拔英挥师汉中,连战连捷,直逼南郑。围城数十日,仍无撤兵的迹象,于是城中齐兵多有恐惧之心,担忧粮草不继。这时,录事参军庾域题封空仓数十座,他神色安然,指着空仓对将士们说:“库中粮食足支三年,但请将军悉力守城,勿复恐惧。”于是,齐军上下众心大安。
〔例3〕 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入山海关,向明王朝发起攻击。在攻打遵化城时,正白旗普通士兵萨木哈图第一个登上城头,杀退明军的抵抗,为后续部队开辟了登城道路,为后金军很快占领遵化立下大功。战斗结束后,在庆功会上,皇太极手持金卮,第一个慰问萨木哈图,说:“我军一向怯于攻城,况且遵化比我们以往遇到的城池更为坚固,萨木哈图第一个登上此城,功劳最大,应该重赏。”皇太极授萨木哈图为备御世袭之职,使他由普通一兵进入将军行列。皇太极还赐给萨木哈图大量财物,特许他今后如有过失,概予赦免,并派人对其家属进行了慰问和奖励。在这次远征途中,后金军在攻打永平城(今河北卢龙县)时,副将阿山、叶臣等勇士20余人,冒着明军的炮火箭矢奋勇登城,为攻占永平立了大功。皇太极称赞他们是“第一骁勇之士”,视他们与萨木哈图为国宝,下令今后凡遇登城,不许他们再去登城拼搏,即使他们自己要参加攻城,也要加以阻止,只许他们和诸贝勒及固山额真等皇室亲贵一块行动,以免他们冒风险,遭意外。皇太极重赏爱护有功之士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三军将士,凡攻城作战,无不个个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