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468页(1628字)

(释文〕 英明的国君、优秀的将帅之所以出兵就能战胜敌人,而成功超出众人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前了解敌人的情况。而要战前了解敌人的情况,不可以用迷信鬼神的方式去推縯,不可以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以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动:举动、行动,这里指出兵。鬼神:指祈祷、祭祀等迷信方式。象:相类、类比。验:推验、验算。度:度数,即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

〔例1〕 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羌族地区发生动乱。汉宣帝向赵充国征求对策,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行兵打仗之事难以预测,我愿意亲自去金城(今甘肃皋兰县),画出地图,制定方略,再上奏陛下。羌人不过是戎夷小种,逆天背理,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将这件事交给我办,不必担忧。”汉宣帝遂派赵充国率军进攻西羌。赵充国经常注意向远处派出侦察兵,行军时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扎营后特别重视营垒的坚固,总是先制定好作战计划而后进行战斗。他在金城集结军队,渡过黄河,并派人到四望峡侦察,发现峡中并无羌人,就乘夜穿过四望峡,然后召集各位军校、司说:“我知道羌人不懂用兵之法。假如羌人派兵数千,堵住四望峡,我军怎么进得去呢!”

〔例2〕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广东陆路提督杨玉科为抗拒法军进攻,率军由州(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出发,进驻越南郎甲。不久,有几个越南信教群众携前来犒军,并报告说法军马上就要到来。清将方友升不加戒备,如实告诉他们说:“我军装备尚未配齐,营垒也未修完,不能马上与敌作战。”原来这几个教民就是法军派来的间谍,他们得到清军真实情报后,马上返报法军。两天后,法军借着森林的隐蔽,悄悄开至清军营垒附近,实施突袭,大败清军,杀死清兵千余人。

〔例3〕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荒尾精受日本参谋本部的派遣,率领20余名青年军官,到中国以考察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他利用创办“日清贸易研究所”为掩饰,建立本部设在汉口,在北京、长沙、重庆等地设有支部的庞大间谍网,对以北京为中心,西至蒙古、新疆、陕甘,南从两广到云贵、四川,北至东北的广大中国地区的风土气候、人情风俗、农工商业、金融、运输、交通等状况,进行广泛精心的调查。前后三年,除向参谋本部提供情报外,还编成了一部很详尽的《清国通商要览》。这些情报,使日本侵略者不仅对中国情况,特别是军事形势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对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例4〕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五月,日本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中将为了给侵华战争作好准备,在对朝鲜进行一个月的间谍活动后,又以巡游的名义,到中国进行间谍活动。他首先在天津会见李鸿章,并先后参观了武备学堂、天津军械局以及中国军队的步炮演习,还偷偷查勘了天津的地形,认为天津“西方展望自由,利于进攻;北方有水洼,不利于进攻。”随后又到北京、滦州(治所在今河北滦县)、唐山、北塘、烟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活动,直到六月底,才返回东京。次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川上操六出任日军大本营陆军首席参谋和兵站总监,参与日军侵华战争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日本大本营根据他的建议,制定了两期作战大方针:第一期,将陆军第三、第五两个师团编成第一军,由朝鲜进攻中国东北,以牵制清军。在国内着手出师准备的同时,海军则寻求与清朝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力争击溃中国海军,掌握黄海及渤海的制海权。第二期,如海军取得了黄海及渤海的制海权,则进一步运送陆军主力由渤海湾头上陆,在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行动,大体上就是按照这个作战大方针进行的,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