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文献学辞典

周易

书籍:文献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西教育出版社《文献学辞典》第549页(1355字)

本称《易》,儒家尊称为《易经》。是古代用蓍草卜卦以断吉凶的书,含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全书分经、传两大部分。经包括六十四卦卦辞和386爻爻辞;传包括7个部分计10篇、彖(tuàn)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汉初已有不同写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与今本的卦辞、爻辞基本相同,而卦名与次序迥异,“十翼”的分篇、名称、内容文字也不同。两汉时经、传各自成篇,至东汉末郑玄始合为一书。至魏,王弼又将《彖》、《象》按六十四卦拆开,分别配于每卦的卦辞与爻辞之后,又将《文言》拆开,附于《乾》、《坤》两卦之后,成为今本《周易》之形式。经、传的作者与时代迄无定论。旧说伏牺画八卦,又重而为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出于周文王之手,“十翼”则孔子所作云云。诸说皆无确据。大抵经的时代较早,约当殷周之际;传则可能成于战国至汉初,非一人一时之作。《易经》由于年代久远,辞义晦涩,便于后人发挥。“十翼”主要以儒家思想并杂有道家阴阳家思想解释经文,两汉时《易经》被*谶纬化,魏晋时被玄学化,宋明人多以理学观点阐释经文,近代则又有人将其混同于自然科学。历代注解及研究的着作很多,仅汉以后史志着录的即有700余部,加上未着录的和近代注解可能达1000余部。汉初传授《易》学者为田何,以后又有焦延寿及费直等。田何以下递传丁宽、田王孙、施雠、孟喜、梁丘贺等。施氏及梁丘氏《易》均亡于西晋永嘉之乱,孟氏《易》亡于宋代。焦延寿传于京房,多言灾异,今存焦氏《易林》16卷。以上皆为今文,西汉时立于学官。费氏《易》为古文,不立学官,东汉末郑玄、荀爽为之作注。郑注兼采今文,已亡。宋王应麟辑有《周易郑康成注》1卷,清惠栋又补辑为《新本郑氏周易》3卷。荀注亦亡,清马国翰辑有《周易荀氏注》3卷。由于汉人注《易》多依卦象解辞,失之烦琐,至魏王弼出,以道家思想注《易》,一扫汉人象数之说,主张“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周易》即采用王弼及其弟子晋韩康伯注本。王注由此大行于世,宋以来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唐以后的重要《易》学着作有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书杂采子夏、孟喜以下35家之说,集唐以前《易》汉学之大成,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清孙星衍撰《孙氏周易集解》以续李书,有自刊本、粤雅堂丛书本。宋朱熹有《周易本义》,以“理”、“气”说《易》,对经文的训释颇多新意,清惠栋着《周易本义辨证》,加以评议。清焦循着《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兼采汉宋,取长补短,有自刊《焦氏丛书》本。近人的《易》学着作可供参考者,有马其昶《周易费氏学》(有12卷本、18卷本)、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李镜池《周易探源》、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及《周易大传今注》、金景芳《学易四种》、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等。朱伯昆着《易学哲学史》,是系统研究易学哲学发展的第一部开创性论着(北大出版社,1986,上册)。逐字索引有《周易引得》(引得编纂处,1935;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

【参考文献】: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1983年重印);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6)

上一篇:周叔弢 下一篇:周易外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