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外国神话辞典

奥瑞斯忒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外国神话辞典》第133页(2105字)

(Орéст),(希) 阿耳戈斯传说故事中的英雄,阿伽门农和克利泰姆涅斯特拉的儿子。奥瑞斯忒斯为自己父亲之死复仇,杀了谋杀丈夫的母亲。刚从特洛伊返家的阿伽门农,被自己的妻子克利泰姆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埃癸斯托斯阴谋害死。两个杀人凶手还想要除掉阿伽门农的继承人,奥瑞斯忒斯被迫逃离家乡(一说是他的姐姐埃勒克特拉或奶娘救了他)。他在自己的舅舅福库斯国王斯忒罗菲奥斯身边度过了七年时光,同他的儿子皮拉得斯结下友情。成年之后,奥瑞斯忒斯决定为父报仇。得尔斐的阿波罗神示叫他杀掉母亲及其新夫埃癸斯托斯。奥瑞斯忒斯返回故乡,在皮拉得斯的帮助下杀了埃癸斯托斯和克利泰姆涅斯特拉。古代的复仇女神埃里尼斯追拿奥瑞斯忒斯,因为他放了母亲的血。奥瑞斯忒斯逃到得尔斐向他的保护者求救,阿波罗打发他到班典去。在那里雅典娜女神在阿瑞斯山冈组织了一个由最受尊敬的雅典长老(阿瑞奥帕格)组成的法庭进行审理,奥瑞斯忒斯为自己的罪行辩解,说他的母亲犯下了双重罪恶:杀了自己的丈夫和他的父亲。奥瑞斯忒斯理当履行血亲复仇的义务。埃里尼斯控告奥瑞斯忒斯:没有比谋杀母亲更严重的罪行,只能够为“单向血亲”的人(从母亲方面计算的亲属)复仇。按照埃里尼斯的见解,克利泰姆涅斯特拉并没有犯下违反氏族法律的罪行,因为“她同地所杀死的丈夫,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阿波罗为奥瑞斯忒斯辩护,他说,作为血缘亲人,父亲比母亲更重要:“创造儿女的不是母亲,而是父亲”,“母亲只是所在家庭的奶娘”。克利泰姆涅斯特拉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因为她破坏了婚姻关系的神圣性,杀害了自己的夫主。阿瑞奥帕格们进行表决。雅典长老们的票数是一半对一半,雅典娜的最后一票起了决定作用,她认为奥瑞斯忒斯无罪,案件以奥瑞斯忒斯胜利而宣告结束。为了安抚忿怒的埃里尼斯,雅典娜确立了在自己的城市祭祀这些女神的仪典,从此以后她们以欧墨尼得斯(善心女神)的名字在雅典受到人们的供奉。瑞士学者巴霍芬在《母权制》一书中第一次给奥瑞斯忒斯的神话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恩格斯指出,他的这部书,为研究家庭关系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关于奥瑞斯忒斯神话的内核要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关于奥瑞斯忒斯的神话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变革——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比奥林波斯神更加古老的埃里尼斯神陈述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血亲复仇原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同波罗表述了获得胜利的父系社会的思想。裁判官们的决定反映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对《奥瑞斯忒斯》三部曲的这个新的但完全正确的解释,是巴霍芬全书中最精采最好的地方之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单行本第9页;《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集,第7页)。另外一则流行甚广的关于奥瑞斯忒斯的神话,叙述了他到陶里斯的旅行。奥瑞斯忒斯被埃里尼斯追逐不放,他向阿波罗求救,阿波罗吩咐他到斯基菲亚去找陶罗斯人,从那里把阿耳忒弥斯的神像送到推典。

奥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来到陶里斯,被陶罗斯人擒获,他们要被作为牺牲祭献给阿耳忒弥斯。奥瑞斯忒斯被他的姐姐伊菲革涅亚认出,以前她也是定为活祭的牺牲而被阿耳忒弥斯搭救的。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作了阿耳忒弥斯的女祭司,她救了奥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并窃得阿耳忒弥斯的神像和他们一起逃回希腊。阿波罗的神示实现了。这则神话反映了从前在希腊宗教中有过拿活人作祭品的现象。这个风俗的痕迹还保留在一些地方性的祭仪中。例如,在阿提卡的一所阿耳忒弥斯的神庙里,人们就把作为活祭的青年架到祭坛上,在他的咽喉处切开一个口子。在古典时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纪念奥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从必死之境中被奇迹般地救了出来。神话叙说了奥瑞斯忒斯以后的命运,他在摆脱了埃里尼斯的忿怒的追究以后,继承了密刻奈的王位。此外,他还获得了统治整个阿耳戈利斯和斯巴达的霸主地位,因为他娶了墨涅拉奥斯的女儿赫耳弥奥涅为妻。根据神话的历史年表,在奥瑞斯忒斯的儿子统治期间,发生了赫拉克勒斯的后代(赫拉克利得斯)入侵伯罗奔尼撒的事件,这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的第三代才得以完成的。奥瑞斯忒斯死在阿耳卡狄亚,但是他的遗体运回到斯巴达。关于奥瑞斯忒斯的神话常常成为古代艺术家的题材。某些部分的故事情节一直为彩色瓶画和壁画所用。罗马的阿尔巴尼别墅的浮雕是十分着名的,浮雕表现了伊菲革涅亚准备拿奥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祭祀阿耳忒弥斯的场面。奥瑞斯忒斯的神话具有丰富的戏剧性材料,经常被挑选作为悲剧的题材。其中最着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忒斯》三部曲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埃勒克特拉》。欧里庇得斯用奥瑞斯忒斯神话创作的悲剧有《奥瑞斯忒斯》、《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埃勒克特拉》。在近代,奥瑞斯忒斯的遭遇也为拉辛、克瑞比利翁、伏尔泰、阿尔菲耶利和其他剧作家的悲剧提供了题材。奥瑞斯忒斯神话也为塔列也夫的音乐作品《奥瑞斯忒斯》提供了材料。奥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在现代语言中已经成为表示两个不可分离的朋友的普通名词(列·尼·托尔斯泰《青年》:“杜布科夫对德米特里说:‘喂,那么奥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上哪儿去呢?想必是回家,谈恋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