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第355页(531字)

【介绍】:

唐朝的第二代君主,627~649年在位。原为秦王,后因“玄武门之变”夺权称帝,年号“贞观”。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善于纳谏,对经营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颇为关注。贞观初,东突厥横行漠北,侵扰与唐结盟之回纥等部,唐太宗命名将李靖和李世勣于贞观三年(629)出师,降东突厥,由此,大漠南北各部尊太宗为天可汗,将回纥至唐的交通线称为“参天可汗道”。贞观四年(630),地处西域交通要冲之上的高昌麹氏王朝依仗西突厥势力,阻断唐与西方之交通,十三年(639),唐太宗命侯君集出师,一举克定,西突厥亦随之称臣。贞观十八(644)年,焉耆降而复叛,太宗命郭孝恪讨平,并第一次在焉耆设都督府;平焉耆后,太宗又以阿史那社尔为将,讨平塔里木盆地的大国龟兹,于是西域各国震服,丝绸之路廓清。破高昌、讨焉耆、伐龟兹三次战役均由太宗亲自指挥部署。三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唐朝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从此唐朝声威远播印度、波斯、中亚各地。这些地方的物资可直接与唐朝内地交换,故“太宗谓安国使者曰:‘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新唐书》卷二二一下)。中国的唐太宗、印度的戒日王、阿拉伯帝国的穆突默德是公元7世纪上半叶亚洲的三大着名君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