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夕闲谈小叙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57页(876字)
中国近代最早问世的、对小说的社会作用和特点进行全面论述的文章,叙末署“壬申腊月八日,蠡勺居士偶笔于海上寓斋之小吉罗庵”。壬申,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蠡勺居士,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阿英《晚清小说史》述“翻译小说”云:“译印西洋小说,现在所能考的最早期间,是在乾隆的时候,约当公历1740年左右。那时期都是根据《圣经》故事,和西洋小说的内容,重新写作,算为自撰,如欧文《杂记》之类。稍后始有长篇,最初的一种,是《瀛寰琐记》(申报馆版)里的《昕夕闲谈》(上卷三十一回,下卷二十四回)。译者署蠡勺居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经译者删改重定,印成单本(文宝书局),署名易为吴县藜床卧读生。前有《重译外国小说序》、称其目的,在贯输民主思想,认为中国不变更政体,决无富强之路。”叙中云:“予则谓小说者,当以怡神悦魄为主,使人之碌碌此世者,咸弃其焦思繁虑,而暂迁其心于恬适之境者也;又令人之闻义侠之风,则激其慷慨之气;闻忧愁之事,则动其凄惋之情;闻恶则深恶,闻善则深善,斯则又古人启发良心、惩创逸志之微旨,且又为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之大助也。”撰者于此阐述对小说的全面认识:在承认小说应当具有“怡神悦魄”作用之前提下,指出小说还具有“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认识、教育价值,小说实集美、真、善于一身。撰者指出小说中有一令人娱悦之“境”,即一个形象的世界;又指出此中含有“微旨”,是意与境的统一。小叙认为,小说虽不能同圣经、贤传、诸子百家、国史、古鉴相比肩,然而,由于小说具有独特的感人易、入人深的特点,所以又认为小说并非“小道”。小叙提出质问:“谁谓小说为小道哉!”其矛头所向,是中国古代视小说为小道的偏见。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弊病,小叙认为存在“四蔽”:一曰导淫,二曰诲盗,三曰纵奸,四曰好乱。重视小说创作的指导思想与小说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是小叙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正确继承;然而笼统地指责古代小说皆为诲淫诲盗之作,则又显然失之于偏颇。这篇小叙所阐述的小说观念,实开三十年后“小说界革命”理论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