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闻报》)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57页(1177字)

近代小说理论最早重要文献之一,初连载于清光绪丁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天津《国闻报》。阿英《晚清小说史》:“对小说的重要性,获得进一步理解,始于天津《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该报创刊,严复与夏穗卿合作《本馆附印说部缘起》,长万余言,是阐明小说价值的第一篇文字。”该文最初发表时,以“本馆同志”名义立说,未署执笔者姓名。1903年,梁启超于《新小说》杂志所连载的《小说丛话》中披露:“天津《国闻报》初出时有一雄文,曰《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殆万余言,实成于几道与别士之手。余当时狂爱之,后竟不克裒集。……《国闻报》论说栏登此文凡十余日,读者方日日引领以待其所附印者,而始终竟未附一回,亦可称文坛一逸话。”该文首先以较多篇幅,在何以中国说部多写英雄、男女两大主题的反诘之后,宣传物竞天择、生存竞争思想,谓人类社会“非有英雄之性不能争存,非有男女之性不能传种也”。然后,该文比较史书与小说之异同,谓:“书之纪人事者谓之史,书之纪人事而不必果有此事者谓之稗史:此二者并纪事之书,而难言之理则隐寓焉。”二者相比较,稗史易传,而正史不易传。传,指作品的普及与流传。究其原因,该文指出:“书中所用之语言文字,必为此种人所行用,则其书易传;其语言文字为此族人所不行者,则其书不传。”“若其书之所陈,与口说之语言相近者,则其书易传;若其书与口说之语言相远者,则其书不传。”“简法之语言,以一语而括数事;繁法之语言,则衍一事为数十语,或至百语千语,微细纤末,罗列秩然。若然,则繁法之语言易传;简法之语言难传。”“言日习之事者易传,而言不习之事者不易传。”“言实事者不易传,言虚事者易传。”此稗史小说五易传说,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对小说之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描绘,标志近代文人小说观念的开始转变。由稗史小说的普及性与群众性特征,该文进而说明《国闻报》计划附印说部作品的目的:“夫说部之兴,其入人至深,行世至远,几几出于经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所持。本馆同志知其若此,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是以不惮辛勤,广为采辑,附纸分送。或译诸大瀛之外,或扶其孤本之微。文章事实万有不同,不能预拟;而本原之地,宗旨所存,则在乎使民开化。”最后,该文云:“抑又闻之:有人身所作之史,有人心所构之史,而今日人心之营构,即为他日人身之所作。则小说者,又为正史之根矣。若因其虚而薄之,则古之号为经史者,岂尽实哉,岂尽实哉?”文章的执笔者们认为,人心风俗是国家、社会之根本,因而,启蒙教育是救国之唯一途径。他们因此十分重视具有群众性、普及性之小说的社会作用,甚至把小说视为推动历史发展之枢机。凡此,既表现了爱国主义之精神,亦具有唯心史观之倾向,显示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复杂性状况。

上一篇:七侠五义·序 下一篇:译印政治小说·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