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小话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68页(1043字)
近代丛话体小说杂评文章,连载于公元1907年上海《小说林》月刊第一卷“评林”专栏,撰者署名一“蛮”字。孔另境辑录《中国小说史料》(1936年初版,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新一版)题《小说小话》作者为黄摩西(即黄人,参见该条)。阿英《晚清小说史》第一章:“蛮”即《小说林》月刊主编黄摩西。郑逸梅《南社丛谈》:“黄摩西辑《小说林》十二期,撰《发刊词》、《小说小话》、《蛮语丛残》等。”黄霖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人们多指“蛮”为黄人,似无据;或认为梁启超者,更无稽。蛮,疑为张鸿(1866-1941),字隐南,别署蛮公,因题其所居曰“蛮巢”,常熟人,与曾朴、沈北山、黄人、徐念慈等友善,通英法日语,多才多艺,撰有《续孽海花》、《蛮巢诗词稿》等。《小说小话》在晚清同类文章中,最有史料价值,鲁迅辑《小说旧闻钞》,从中取材颇多。《小说小话》对小说理论问题所持意见,亦多可取。如认为小说描写人物,应重客观之描写,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不容着作者一我之见,最忌搀入作者论述,脚色一出场即横加一段定场白,预言人物之善恶。“夫镜,无我者也。”并以《儒林外史》为人物描写最成功之作,言其写社会中种种人物,并未下一前提语,而其人之性质、身份、优劣,虽妇孺亦能辨之。文章强调倾向应该通过具体之描写,自然而然地显示,反对概念化的提示。这是针对当时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弊病,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某些公式化、概念化不良倾向而言的,文章的这种主张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对于小说与社会关系问题,文章亦表述了恰当的看法:“小说之影响于社会,固矣;而社会风尚先有构成小说性质之力,二者盖互为因果也。”对于古代的某些小说,文章亦如同时代的其他评论者一样,往往以今人之思想诠释之,如言《水浒传》一书纯是社会主义,为作者痛心疾首于千年之专制政府而发云云,其为现实政治服务、宣传进步思想之意图可嘉,然而生硬牵强,当时亦遭人非议(参见吴趼人撰《杂说》条)。对于《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小说,文章应用当时的先进小说理论加以评论,时有新颖见解,颇可珍视。文章对中西小说之异同,亦有独到见解,云:“小说为以理想整治实事之文字,虽东西国俗攸殊,而必有相合之点。如希腊神话,阿剌伯夜谈之不经,与吾国各种神怪小说设想正同。盖因天演程度相等,无足异者。”总之,《小说小话》是继五年前梁启超等《小说丛话》之后,另一有价值之小说杂评文章,为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