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或问”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69页(1363字)

近代小说理论文章篇名,原载《新评水浒传》第一册卷首。该书封面副题“祖国第一政治小说”,燕南尚生评点,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直隶官书局及保定大有山房发行。直隶官书局为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创办,为推行所谓“新政”的措施之一。“或问”,一种古代文体,作者设问自答,通过反复辩难,阐明一种主张或见解,宋朱熹撰有《四书或问》一书。《新“或问”》一文,借用这种古文体,阐明作者对《水浒传》的新见解,力斥污蔑它为诲盗之作的旧观念,有强烈反传统陋见倾向。《新评水浒传》卷首除此文以外,还载有“叙”、“命名释义”,作者在这些文章中,推许革命家陈天华的《狮子吼》和梁启超鼓吹改良与立宪主张的《新中国未来记》,认为后者“明订各项章程,作为国民之标本,则善之善者也”,并十分牵强地说施耐庵亦“主张立宪”,于是作了《水浒传》这样一大部书。基于这种基本见解,作者对《水浒传》的内容与其主要人物的命名做了索隐式解释,如云:“水合谁是相仿的声音(谐声),浒合许是相仿的样子(象形)。施耐庵先生生在专制国里,俯仰社会情状,抱一肚子不平之气,想着发明公理,主张宪政,使全国统有施治权,统居于被治的一方面,平等自由,成一个永治无乱的国家,于是作了这一大部书。然而在专制国里,可算是大逆不道了。他那命名的意思,说这部书是我的头颅,这部书是我的心血,这部书是我的木铎,我的警钟,你们官威赫赫,民性蚩蚩,谁许我这学说,实行在世事上啊!”又如释《水浒传》中史进的命名云:“史是史记的意思,进是进化的意思。”释鲁达的命名云:“鲁是鲁国的鲁,达是达人的达。鲁国的达人,不是孔子是谁呢?”孔夫子以一个平民而着《春秋》,评论君主的是非,申诉百姓的苦楚,说赏就赏,说罚就罚,施耐庵着《水浒传》的意思亦是这样。这些解释,牵强附会,多无价值。然而,《新“或问”》论及小说的几点意见,却可取。如云:“或问:《水浒传》一百八人果有之乎,抑凭空结撰乎?答曰:不知。又问:既不知其人之有无,凭何以批评之乎?曰:一百八人之或有或无,实难悬揣。借曰有之,则死将千年,骨已腐化,遑论其他?纵有其人,又安知果有其事乎?纵有其事,彼自作事而已,岂倩施耐庵作彼等之书记生耶?余又安肯为施耐庵作无代价之奴隶乎?着述云者,或借前人往事,或假海市蜃楼,叙述一己之胸襟学问而已;批评云者,借现存之书,叙述一己之胸襟学问而已。若有若无,谁复问之?”作者的结论强调“叙述一己之胸襟学问”是小说创作者的最高任务,亦是批评家之最高任务,为达到此目的,创作者“或借前人往事,或假海市蜃楼”,可以不必受历史事实之限制。这里,强调了创作者和批评者的主体作用,自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也存在忽视客体作用的片面性,为索隐式的批评提供了理论根据,这是不足取的。《新“或问”》推崇《水浒传》前七十回,认为“《水浒传》者,痛政府之恶横腐败,欲组成一民主共和政体,于是撰为此书。迨至梁山无人敢犯,分班执事,则已完全无缺之独立国矣。”《新“或问”》特不满意《水浒传》后半部对宋江受招安、平四寇的描写,认为它与前半部所表现的主张相违背。《新“或问”》还介绍了《水浒传》在日本的翻译、流传情况,无疑对纠正国人对小说的偏见会产生积极作用。总之,《新“或问”》是一篇值得重视的近代小说批评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