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96页(1525字)

版本名称。刻版每叶刻整版一块。活字是把材料每块刻一字,印书时用刻成的千百万字,照稿本排版,印毕拆开,再印时仍可用以重排,与刻版不同。用工用料省,成本低,速度快。此是印刷技术的突破性进步。用这种办法印成的书,称作活字本。刻活字的材料不同,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宋庆历中(1041-1048)毕异有泥活字,现尚未见到宋泥活字本实物。清道光间曾有人试制泥活字印书,现有传本。严格地说这应称为陶活字,因为泥制成活字要用火烧,毕异也是如此。清康熙间有人创磁活字,是在陶活字上加一层磁釉。明朝曾用铜活字,铜活字本《开元天宝遗事》在卷首题下有“建业张氏铜板印行”字一行。可见铜活字亦称为“铜版”。

(清末印刷有一种铜镂版,后又有一种腐蚀铜版,后者现仍使用,此二种亦称“铜版”,与铜活字的称为铜版不同)。用金属材料制作活字,据记载尚有铅、铁、锡等活字,今皆不见传本。有人说某些铜活字实是锡活字,此与小说书无关,不赘。活字材料最多用木,因易于刻字,且工艺流程较简单,也易于取材。木活字始于元代(1280-1328)王桢的印《农书》,大盛于清。清乾隆间武英殿的聚珍版(即木活字版)不止印书数类多,由中央政府的机构直接印造,且订有《程式》,有统一的规格,有明确的工艺要求,对后来的木活字印书影响很大。北京光绪初一家用木活字印小说书的书铺,字号即叫“聚珍堂”见《聚珍堂》条。甚至清末上海申报馆用铅字印的《申报馆丛书》,仍称“仿聚珍版印”。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实际上活字本主要的只有铜活字本和木活字本,而又以木活字本为最多。铜活字本小说现传世二三种。木活字本小说现传世估计在百种左右,其中包括好几种重要的且回数较多的小说。如《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活字本,世称程甲本。同书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活字本,世称程乙本。《台湾外纪》20卷30回,清求无不获斋活字本(摆印时间不清楚,此本字长体,刻印均工整,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是活字本)。《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26卷44回,正气堂活字本。《花幔楼批评写图小说生绡剪》19回,清活字本(天津图书馆藏残本)。《儒林外史》56回,同治八年群玉斋活字本。《第一奇书野叟曝言》20卷152回,光绪辛己(1881)毗陵汇珍楼活字本。以及《忠烈侠义传》120回,光绪八年京都聚珍堂活字本等等(聚珍堂活字本小说见《聚珍堂》条)。

因为活字本中以木活字本最多,所以习惯上凡称“活字本”,即指木活字本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前不加“木”这一修饰语。如是其他材料的活字本,前一律加冠词,如“铜活字本”、“泥活字本”等等。活字本排版,称作“摆版”,排印称“摆印”,这是由《聚珍版程式》给活字版固定下的专用名称。一般习惯,讲版本都这样沿用。《一氓题跋》中《西泠印社木活字本东海渔歌》篇,李一氓说:此本“1914年由杭州西冷印社以木活字摆印发行”。又在《清初活字本花间集》篇说:“每叶版心下均摆‘雪艳亭’三小字”。都称为“摆印”。现在的铅印本实际上也是用“活字”排印的,但不称其为活字本而称之为铅印本,是为了与活字本加以区别。称其为排印而不称其为摆印也是为了加以区别。凡称摆印,就是指的活字本;凡称排印,就是指的铅印本。活字本称“摆印”,铅字本称“排印”。我们只称活字本,其中就包含了摆印的意思,现在有人着录称“木活字排印本”不仅概念混淆,而且词费,只要着录为“活字本”就够了。从不见有人说“铅字排印本”,而只称为“铅印本”(或称为“排印本”)即是佐证。

上一篇:官刻本 下一篇:石印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