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97页(3728字)
版本名称。是用一种特选的细质石材制版印的书,所以称为石印本。方法是以胶性药墨把原稿写在特制的药纸上,稍干,将药纸复铺在石面上,用力压之,后揭去药纸,用水拂拭,趁水未干,滚上油墨;石面无字画处,因有水不沾墨,有字画处则尽沾油墨,铺纸经滚轴平压,印制成书。印完之后,用石淋水磨去字迹。底石可重复制版再印。所以石印不能像刻本一样的存版。石印设备简单,不要很大投资,制版也较容易,每次可印份数达数千,甚至逾万,远较刻版为多。石印于同治十三年(1874)传入中国(据土山湾印书馆的报告书),开始用作印刷教会内部的宣传品,光绪初即已经有私人设局承印一般印件。据着录现知最早的石印本小说有《后列国志》(《锋剑春秋》改题),光绪元年乙亥(1875)上海顺城书局石印(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二);《隋炀帝艳史》,光绪乙亥上海书局石印(胡士莹《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一般讲印刷史的都说石印于光绪二年始传入中国,不确。只是以上两种光绪元年的石印小说未见实物,着录是否有出入亦尚不能确认。石印传入中国较铅印晚,但印刷质量高于当时的铅印,且操作简便,所以比铅印的发展为快。光绪前期,铅印尚处幼稚阶段,印品质量粗糙,如当时的铅印本申报馆丛书,字体大小不匀,墨色忽浅忽深,行气也多不顺。而石印以手书上版,兼可充分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点,又可绘制精图直接上石,不似刻本的要再经刻工之手,因之更为利便。石印本造价低,出书快,最宜于印行小说书,适合多数读者的购买力(如一大部大本石印插图《三国演义》只售二、三元,“四本头”小说只售二角),又能满足读者的“快读”要求(如时事小说随编随印),所以由晚清到民初,石印本小说风行一时。光绪初年石印初兴时,刻本小说尚能与石印本并行,至光绪中、后期刻本小说书几乎全部被石印本(后来铅印本亦兴起)淘汰。出版石印小说书的书局天津、北京、汉口、广州、杭州、苏州等地皆有开设,但主要集中在上海,资金雄厚,机器设备好,技术力量强,编辑、绘画人才多。着名的有点石斋、(以出版《点石斋画报》和《康熙字典》闻名于世)、同文书局、珍艺书局、广百宋斋、大同书局、蜚英馆、扫叶山房、上海书局、袖海山房、飞影阁、知不足斋等多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等大书店亦多有石印本。石印本小说书有的印制很讲究,阿英有《清末石印精图小说戏曲目》(《小说三谈》页126,收入《小说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其中着录的如《听月楼》20回,吴友如绘图,光绪甲午(1894)上海石印。像17幅,内3幅双人。每回2插图。《今古奇观图咏》40回,有光绪戊子(1888)管窥子叙,或即是此年所印。清溪逸史陆鹏绘图,甚精。每回1图,正叶印图,反叶印题词,外加各式不同图案框。大巾箱本。以上两种不详出版书坊,30年代即已不易见到。《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广百宋斋藏同文书局石印本,光绪12年(1886)印。有高昌寒食生(何镛)新叙。据莱阳赵氏本,增文登吕湛恩注。首《聊斋着书图》。每篇事迹各1图,也有少数文2则、3则共1图的,共444图,全书只有卷二《伏狐》第2则事涉秽亵,卷十五《夏雪》第2则并无事实,无从着笔,无图。每图又各题七绝1首,并以篇名篆为各式小印,钤之图中。阿英称此本为“《聊斋》插图本之最善者”。又有光绪十四年(1888)点石斋代印《镜花缘》100回,有石华、麦大鹏、洪棣元叙,又道光十年(1830)谢业梅摹像自叙,王韬新叙,新图100幅。6册。王韬在《镜花缘图像叙》中说:“予友李君,风雅好事,倩沪中名手,以意构思,绘图百,绘像二十有四。于晚芳园则别为一幅,楼台亭榭之胜,具有规模。诚于作者之用心,毫发无遗憾矣。”此本之图像,王韬评价甚高。此可能是《镜花缘》插图最多,最精之印本。此本后有翻印本,也有再增像本,但都不及此本之精美。清末石印本不只是小说书颇有精印之本,即石印本的杂志,也有印制精致的。如连载小说《海上花列传》的《海上奇书》,正文石印,楷书字体,笔画周正,一丝不苟,虽稍欠风韵,但仍较后来的正楷铅字有精神,因之有人竟拿了作小楷字帖用。《海上奇书》在石印小说杂志中有代表性,另详见《石印本个人杂志》条。石印精印本对当时出版界出版小说甚有影响。①一般石印小说书多注意印刷,力图精美,如《大明正德游江南传》,虽为一般的三流小说,又是小袖珍本,字体书写也较工整,版心四周边框改为花边,又选用白纸印刷,以求美观;②当时一般石印小说书多数皆加有图像。此与后来很多铅印本省去了图像的不同。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书坊间出版石印本小说竞争日趋激烈,又有铅印本的压力,为降低成本,字体越来越小,纸张越来越劣,印刷也越来越粗陋,而铅印逐步改进,日臻完美,石印本也终被逐渐淘汰。石印本很快又发展到照像石印,俗称大石印,可保持与原稿面目相同。此种石印本从照像制版来说也通称为影印本,着录时或称为石印影印本,或径称为影印本。见《影印本》条。石印本在小说出版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是小说版本学的一个研究重点:①比较起来石印本小说出版的书种极多,每种书印刷数量也极多。刻本小说每次印刷不过数百部,且周转(再刷和再出新书)很慢,石印本每次印刷数千部至万部,且周转很快。不只出版石印本小说的书坊多,一家书坊出书种数亦多,如上海书局一家由光绪元年起竟陆续印行石印本小说103种。
(据韩锡铎《小说书坊录》,1987)。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家书坊曾刻过这么多种小说。这一时期又有几种较大部头的石印小说丛书出版,如《笔记小说大观》(进步书局,4函,499册);《清代笔记丛刊》(文明书局8函,158册)、《说库》170种(文明书局,6函,60册),等等,这类册数如此之多的巨型小说丛书,更是前所未有的。还有定期出版的石印本小说杂志等等,这种小说书极其繁荣的局面,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这种繁荣局面自然带来过去没有的、而应加以研究的新问题。②石印本小说书成本低,售价廉,使较多读者有力量购置,同时本头又较小,携带方便。石印小说书不只一直销到各省份的大城市,而且也销到很多内地乡镇。有些乡镇的文具店、杂货店、药店代售小说书,集市庙会经常有书贩摆摊售卖,出现了以摆摊和贩运石印小说为主的书贩。小说书读者空前大量增加,在社会上不能不产生某些影响(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说书读者大量增加,读者群的社会阶层较过去有了变化,对小说作者、编纂者、出版者也会有要求、有影响。③石印小说因价廉畅销,出版商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纷纷抢先翻印过去的刻本小说,或增加插图、批评、注释以印刷精美相标榜,或密行小字,减少篇幅,缩小开本,以价廉物美为号召。等而次之,有的弄虚作假,故意改换书题,或改变人物姓名冒称新本;有的伪增序跋,或假造名人批注,以示与旧版有别;甚至有的删减回目,谎称真本,或并二书为一书,或折一书为二书,妄名新编。至于草率从事,错字连篇,装订颠倒者,更是比比皆是,影响了石印本小说的名声。在研究上以这种靠不住的石印本作为依据,常为所欺。所以对石印本小说,加以整理,辨伪订误,并研究如何编纂,一种考订详明的专题书目,也是小说版本学的一个课题。④石印本大量翻印了刻本小说,使有些刻本小说今虽亡佚,而仍有石印本得以传世。《丁日昌禁书目》所禁诸书,有多种刻本久已稀见,但往往可见到石印本。如《欢喜奇观》(又名《贪欢报》)6卷24回的山水邻刊本,现极不易见。此书有石印本传世,“西湖渔隐题于山水邻”的序及行间批、回后总评均不缺,且又增加了绘图10面。可以代替原本(《中国古艳稀品丛刊》所收的《欢喜奇观》即由此石印本影印)。世人有只重刻本而不重石印本的,刻本罕见即感叹书已佚失,殊不知尚有石印本传世。故石印本亦不可轻视。⑤一般石印本小说,除通常字小行密,阅读吃力的缺点外,有些稍好的石印本并不比某些翻刻本质量差。一般石印本在翻印旧本前也多作过句读整理校正工作。《绣像忠烈全传》(目录前作《绣像忠列传》),序伪署“正德元年戏笔主人题,”所见翻刻本(题页未刻书坊名号),绣像粗陋不成样子,此书民国三年沈鹤记书局石印本的绣像虽然也很一般,但较翻刻本要好看多了。此石印本保存了原序,标了句读,改了一些错字和不够规范的用字,如第1回开头翻刻本作“说言只部小说”,石印本作“话说这部小说”。倒是这个石印本质量较翻刻本高。只是此石印本改换书题为《绣像姚郁文忠烈传》(目录前、卷第前仍题《忠烈全传》),又删去了像赞,实是缺点。石印本翻印刻本,也多力求能找一个好点的本子,我所见的此翻刻本有多处烂版,文字已缺,此石印本文字不缺,也不像是肊补的,可见根据的乃是一个好本。
着录石印本不应称作刊本或简称为某处“刊”,因刊本和“刊”乃指刻本而言,应明确着录为“石印本”。阿英《晚清小说目》着录版本项不都明确,虽有少数着录为石印本或铅印本,很清楚了,但多种只着录为“刊”,究竟是刻本?石印本?还是铅印本?并不清楚。此是《晚清小说目》的一大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