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印本(铅印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117页(1695字)

小说版本学版本名称。凡排版印刷之书,除木活字版、铜活字版、磁、泥各种活字版等别有名称外,统称之为排印本。用铅字排版印刷的,也称为铅印本。因为铅字排版与木活字相似,所以有人也称之为铅活字本。铅印传入中国较石印为早。活字印刷术本来是中国发明的,传到欧洲后,据记载,十八世纪初叶又由教会传回中国。开始只是教会印制宣传品,稍后才有一般的出版物。排印本现在可以见到实物的有清咸丰七年(1857)上海墨海书馆的铅印本《六合丛编》,原郑振铎旧藏,现藏北京图书馆。光绪中铅印本小说由申报馆出《申报馆丛书》,才见大量印行,因受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的影响,他们自称为“仿聚珍版”。《申报馆丛书》那时铅印本仍很粗糙,铅字大小不一,行气也不整齐,那时一般印本仍是用竹纸或白纸,后来或改用进口的有光纸,单面印,折叶,线装。其后逐渐改进,才充分发展了铅印的优势,成为普遍使用的、主要的、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晚清光绪朝的34年之间(1875-1908)是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石印本互相剧烈竞争时期,约到宣统(1909-1911)和民国初年,铅印已经占到压倒其他各种印制方法的首位。尤其是刻版和木活字版,如非特殊原因,一般很少有人使用了。

即便铅印占压倒优势的时候,在光绪末年到民初,小说铅印本仍多用3号字或4号字,用进口有光纸印单面,线装。兹举比较常用的两种版式为例:①上海中新书局《精校全图足本铅印三国志演义》(第一才子书)有光纸印分订16册。中型本,相当大32开本。插图石印,正文3号字,半叶15行,行36字,有边栏,有界线,句读排在行外,批注用5号字双行排在行内。这家书局同时还出版了《东周列国志》(分订16册)、《聊斋志异》(分订16册)、《封神传》(分订10册)、《水浒传》(分订12册)、《新说西游记》(分订16册)、《今古奇观》(分订6册)、《七侠五义》(分订8册)、《小五义》(分订8册)、《续小五义》(分订8册)、《红楼梦》(分订32册)等,都是同一版式。②莺花杂志社民国4年《醒世小说金屋梦》60回,有光纸印,分订12册,中型本。正文4号字半页12行,行30字,有边框,无界线。句读排在行外。③慎初堂晚到民国17年(1928)校印《古佚小说丛刊》初集3种(《游仙窟》、《照世杯》、《三国志平话》)仍用毛边纸印,线装,分订4册,中型本。正文3号字,半叶16行,行24字,有边框,有界线,无句读。一定要用3号字4号字,用线装,并非由印刷条件决定必须如此,而全是为了适应读者还没有完全改变的阅读线装书的习惯(古佚小说丛书更有模仿旧籍的意思)。中新书局的《今古奇观》、《三国志》同时都出有“洋装本”,可以说明问题。民初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有很多是用3号字、4号字排印的平装本。小说书民初逐渐采用5号字,到亚东图书馆民国9年(1920)开始印新式标点符号“旧小说”时,古典小说铅印本的版式和印现代创作小说已基本一致。亚东版《宋人话本八种》(民国17年),5号字1面12行,行32字,标点在行内,版上横框排篇目页数,此是5号字最长见的版式,(另见《新式标点小说》条)。30年代末,《世界文库》、《文学珍本丛书》用新5号字,大达文化供应社出版一折八扣小说书仍用5号字,改为密排。这都是为降低成本以利畅销之故。以上所说排印本的版式变化,是就有代表性的各个时间的版式而言,实际上有交插并存。铅印本因价廉,多不注重保存,有的书现在反不易见,台湾《中国古艳稀品丛刊》第二辑中的情颠主人《绣榻野史》,系用民国4年上海图书馆排印本复印的,所据的乃是一残本,题页已失,正文又补抄数页。

(正文3号字11行,行29字,句读在行外,有边框)可见排印本也不易找,他们竟找不到一个完本。只重刻本,而把铅印本放置在无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实际的。着录铅印本以称之为排印本为妥,今后电脑文字处理机和激光排版,胶版印刷将逐渐取代铅印,虽与铅字已全无关系,但它总是排版印刷的,所以仍可称之为排印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