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异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184页(1284字)

最早的正式着录见于《隋书·经籍志》地理类,一卷。题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新唐书·艺文志》入道家类,自《直斋书录解题》起,才陆续有着录入小说家类的。它书引用《神异经》却要早得多。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孔颖达疏所引可知东汉末服虔撰《春秋左氏传解谊》时已明引《神异经》。《三国志·魏书》卷四裴松之注引“东方朔《神异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和郦道元《水经注》卷一则并引东方朔《神异经》及张华注。其它暗用《神异经》典故或语句者也较早,如郭宪《洞冥记》卷二中的东王公传说即来源于《神异经》。张华为此书作注是可信的,原书成于汉代也是事实,至于是否出自东方朔之手,则是疑问。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传末言:“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赞语中又言:“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朔之诙谐逢占射复,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此段话可证明两点:一是刘向曾对东方朔的着作和事迹作过调查,凡未着录者皆非东方朔作。据此,班固同意刘向的意见,认为当时传世的若干东方朔的着作(可能包括《神异经》、《十洲记》,因为可令童儿牧竖眩耀的奇言怪语正符合此二书的内容)是后世的好事者托名东方朔所作。二是东方朔“喜为庸人诵说”的“浮浅”的故事,这些故事广泛流传民间并大受欢迎。民间传说的本源既大部分来自东方朔本人的“诵说”(只不过他未亲自写成书),后之好事者搜集编定成书,说着作权属于东方朔也部分地合乎实际。这些书在刘向、班固之前就已在流传,那么估计《神异经》成书于汉昭帝,至晚在成帝时就不是无根据的了。《神异经》现存版本皆源出于各种明本,未闻有宋、元版本。各种明本又都是据唐、宋类书所引辑佚而成,非据旧本传刻者。现存版本较重要的有两个系统,一是明·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后来的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百子令书》本等属此系统。所收五十八则,内容较多,又经过整理编排,分为九篇。另一系统以明·程荣《汉魏丛书》本和胡文焕《格致丛书》本为代表,刊刻较早,只收四十七则,内容杂乱、重复,未经编排。后来的《四库全书》本、《五朝小说》本亦属此系统。现存《神异经》虽非完本,但大略可知其体例和内容有意模仿《山海经》,全书分东荒、东南荒、南荒、西南荒、西荒、西北荒、北荒、东北荒、中荒九篇。所记内容“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鲁迅语,见《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所谓异物记得最多的是果木之类如樟、桑、梨、桃、栗、枣、柰、橘柚、甘蔗、竹笋等,品名并不奇异,只是形体夸大,说吃了可成地仙,不怕水火。这显然是道教术士之见,与《山海经》明显不同。记奇禽怪兽和奇特人种的部分最像《山海经》的内容。《神异经》内容虽神异,却也能找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史料。自《神异经》问世后,以“异”命名的古小说集特别多。明·胡应麟曾准备辑成“百家异苑”,并举出《列异传》、《述异记》等二十五种(见《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可见该书影响之深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