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客燕谈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389页(773字)

明代志人小说集,一卷。邵宝(1460-1527)撰。宝字国宝,号二泉,无锡(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累官江西提学副使。为人宽厚正直,厘革浇俗,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教人以致知力行为本。宸濠索文,峻却之。正德四年(1509年)迁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忤刘瑾,勒致仕。瑾诛,升户部侍郎,拜南礼部尚书,恳辞。嘉靖初起前官,复辞。着有《左》、《学史》、《剪端二余》、《定性书说》、《漕政举要》、《慧山记》、《容春堂集》等。事具《明史》本传。其书未见着录,世所罕见,现有《粤雅堂丛书》本,系据吴历、黄丕烈及张芙川等人旧藏茶梦庵主人手抄本翻印。书前有道光己酉(1849年)张芙川血书大佛字,书后有嘉靖丙申(1536)姚咨、道光癸未(1823)黄丕烈及咸丰癸丑(1853年)张钧衡跋语。《对客燕谈》为作者自述生平见闻的笔记小说,各条后均系年号,自成化己丑(1469年)至弘治丙辰(1496)。很多故事以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反映出传统文化作用下的道德观念。如叙作者使众接太守的诸生离去,至有司责查时,诸生均引咎而开脱作者的故事,反映人们与人为善,不揭人私的侠义心理。又以作者受友之托,给其妻子送金并信,见面后拒不授与其妻,而必以他男子接方可,表现旧时“男女授受不亲”观念对人们观念束缚之酷。在一些公案型的故事中,也能见出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如叙对一驿夫马鞍失窃事,作者明知居人皆知,因恐生怨而不言,故欲擒故纵,让周围30家各赔1钱,则鞍速归原处。从而表现出中国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心理。又如通过杨继宗临行前对作者交代鞭人时注意之法,可见仁慈之心在生活中各方面的渗透等。这些故事虽未直接表现时代精神,但其对传统心理的折射,仍有一定的时代性。且作者自记见闻,笔法散漫自如,较为洒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