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别记双峰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987页(2435字)
晚清神怪小说。署里人何求纂。二十卷四百回。版本:①清宣统元年藕根斋石印本,三百三十五回,三十五册,有自序。未见。②藕根斋油印本,三百三十五回,三十五册,原郑振铎藏,见《西谛书目》。③民国十六年据宣统三年藕根斋本重校石印本,题页大字“闽都别记”,右上题“宣统辛亥”,左下题“藕根斋印”,目次题“闽都别记全集”,正文第一回回第前仍作“闽都别记双峰梦”。目次后附藕根居士宣统三年九月“识于冶城之屈蠖斋”的识语,又有丁卯(1947)重印附识(二则)。④民国三十五年福州万国出版社铅印本,二十集二十卷(每集一册),第一集油印。目录分载于各册,与石印本集中印于卷首不同,此本卷一目录后无识语,多错字,劣。明王应山纂辑《闽都记》,记福州山川景物,风俗历史。本书以王氏书为骨架,故题称《闽都别记》。依福州历代变革,名胜古迹为经,编织有关传说掌故,新闻逸事,征引先贤诗词俚歌为纬,敷演成文,成为一部多维的乡土传说故事集;显受《西湖佳话》、《西湖游览志》诸书影响,而规模气派又远远过之,可以说是一部高级导游小说。形似长篇,实是串联了诸多故事而成一书,出场人物众多,情节亦至繁复。所叙史实人物,并非皆是虚构,忆旧怀古,最是挑动乡思。本书识语云:“其书合于正史及别史记载者,各十之三,野说四焉。以福州方言,叙闽中佚事。且多引里谚俗腔,复详于名胜古迹,文词典故,多沿袭小说家言,虽属稗官,未始非吾闽考献之卮助,博奕犹贤,不可废也,”指出了本书特点。
书由唐僖宗时写起。僖宗在位,阉宦专权,处士周朴,原籍江淮,不仕,隐士闽者,居乌山石麓。妻早亡,遗一子名启文,年方二九,依父读书。周朴与双峰寺住持僧懒安友善,一日带子启文上山往游,懒安迎至寺内,在方丈吃茶。周朴疲倦,就长凳而眠,作一恶梦。梦中游玩至一海岛,花卉丛秀,石壁间写有周氏后屿四字。遇恶少将周绑起,折兰桂花分装三袋。忽又有三女子骑羊至,各抢花一袋,由海上奔驰而去。恶少追之不及,返来杀周,一刀砍下,却见五条大龙争斗海上,恶少已无踪迹。有一凶恶妖魔,手持铜锤击周。周惊醒。懒安为其详梦,云此梦有关他的家世:石壁中字说的是身后事,兰桂即子孙,三袋即子孙之妇;子孙遇难,必有奇缘之妇来搭救;五龙争斗,谅必天下大乱,是要避影存形,勿管外事,转祸为福。周大笑曰:前邯郸一梦,只觉一世,今双峰一梦,竟知三世。《双峰梦》书题以此,此也为下文提出纲领。唐僖宗乾符二年,郑镒为福州刺史。懦弱无能。黄巢偏将郝豹所部过闽,郑无策,惟每日请僧诵经,祈求保佑。乡民恐惧,躲入圣泉寺。醉头陀法济夜间大喝兵至,乡民仓皇逃散。九仙山进士吴勖之女青娘独藏后山榴花洞,忽闻洞外有人呼救,出见被兵缚在树上者,名周启元。青娘救之,二人在洞中以石榴为食,拜为兄妹,躲避十日。兵退后启文送青娘回家,后结为夫妻。昭宗光化元年,王审知为咸武军节度使,设学校,招文士,以周启文为管城丞,于九仙山鳌顶峰侧设书院,以吴勖为大教授。又命启文修建福州城,由官匠林保为匠首。启文奉命领库银十五帮,每帮十桶,被人设局以铁屑调换十桶,计一万两。他选用小工法济管门,他躺在厨房,有酒即喝,有菜即吃,与役工时时争斗。忽一日,佯言去北山杨大人处借一万银,以他酒债,不辞而别,夜间以柳枝满插新城,工匠命小工尽拔,被林保发现喝止。下午城外河水大涨,波浪滔天,房屋冲倒无数,被淹者众。新城凡插柳条处,全未受灾,仅西向一处因把柳枝拔除,冲裂一条坑(即今北门鳝鱼,改名为善余)。启文禀明法济各事,王节度以其修城有功,又得天佑,升之为大工正,令将余银万两在九仙山山麓建寺造塔,塑供头陀法济形像。启文因受局失银,无法补垫,法济启示,去北山杨大人庙,祷告借银,当夜即在家中楼上发现银万两。后又接演各朝事,并兼及“倭国”,台湾,郑和,郑成功,于少保,正德皇帝、严嵩、海瑞、李岩、张献忠,吴三桂等诸人及各怪异事皆组织在书内,直写至清。
此书一百二十万言,藕根居士识语说:“书中章回,修短不一。自二百四十一回后,若别出一手,殆编以讲演,陆续成帙者,”确有见地。此等长篇巨着,一人成之,实属不易,二百四十回前恐亦非一人所着。前二三卷,文字细腻,每涉及地方古迹,必有介绍。如第一回写乌石山,言及南涧寺(正文中并有小注云“即今上殿”)、神光寺、薛老峰等处,皆讲来历及历朝变化,或叙在正文内,或附于每回后;且各附以诗,有的是前人访古所作。如讲榴花洞,洛阳桥,古往今来,所述事迹,皆有所本。此种有依据的证引包括行间小注,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神怪故事,也使人相信此为前人所传,并非作者编造。二百四十回后,已成强弩之末,文字已较粗糙(最后若干回,每回字数仅及前二三卷每回之半)。盖开始时材料尚多,越写越少,最后只能勉强成篇。其第二百四十一回已经说了“结此双峰梦”,实际已经结束,后来却又续写,此种书单另成册,随印随卖(可买零册),随卖随编,本可以随时结束。藕根居士识语说:“(书)装竟适革命军起,闽都又困兵燹者三日,不知有好事者续为记否。”可见这种书如果需要,能够无休止的续写,这是一种特殊的体裁。识语说:“书中摘叙古迹题咏,多附有拂如氏五七言诗,当即纂者之作。其诗殊不足存,以全书皆仍其旧,故仍留有之。”可知作者何求又名拂如,闽人。第七回之后说。“九仙山后名于山”,“为一郡之胜。相传何氏兄弟九人修炼于此”因名。其下引数人诗,尾有《拂如氏九仙山诗》,云:“吾宗伯仲九神仙”。证实拂如确是何姓。
书后附《榕腔白话文》、《榕腔白话诗》各一卷,署“林光天(水如)”撰,万国铅印本漏署撰人。识语云:“林光天字水如,道光间副贡。喜为白话诗文,传钞颇多。访问其家亦无完帙,以与是书体相近,且借其日久失传,爰就所见附录于后,庸有未尽收也。”藕根居士当是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