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太子派遣隋使(留学生)往中国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47页(1411字)
日本圣德太子于593年担任推古天皇,在其摄政期间,对内采取励精图治、锐意革新的方针,对外则派遣使节与隋修好。先后共派出了四批遣隋使。
《隋书》、《日本书纪》对遣隋使派出的次数和时间说法不一,但是一般认为第一批遣隋使于600年(日本推古天皇八年,隋开元二十年)派出,使者不详。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开元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北史·倭国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第二批遣隋使于607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隋大业三年)派出,大使为小野妹子,翌年4月回国。据《隋书·东夷传》记载:“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另据《日本书纪·推古天皇纪》记载:“十五年秋七月戊申之朔庚戌,遣大礼小野妹子于大唐(隋),以鞍作福利为通事。”第三批派遣隋使是608年(日本推古天皇十六年,隋大业四年)9月,大礼小野妹子为大使,大礼吉士雄成为小使,鞍作福利为通事。翌年9月回到日本。第四批遣隋使于614年(日本推古天皇二十二年,隋大业十年)6月出发,翌年7月回到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二十二年六月“己卯(30日)遣犬上君御田锹、矢田部造(阙名)于大唐(隋)”。
圣德太子派遣隋使的目的,一方面是外交上围绕朝鲜半岛的角逐,通过与隋通好以牵制新罗;另一方面是求佛法,同时学习隋朝的先进文化制度。
关于求佛法,在《隋书·东夷传》中记载了第二批遣隋使大使小野妹子的一段口述:“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求学佛法’。”
关于学习隋朝的先进文化制度,圣德太子听来自朝鲜半岛的“渡来人”说“大唐(隋)为可钦羡之国”,于是“思设法与之通好,万事悉欲仿效之心与日俱增”。在派遣第三批遣隋使时,还派出了留学生和学问僧各4名,以广泛学习大陆文化。这4名留学生是倭汉直福因(留学16年)、奈罗译语惠明(留学时间不详)、高向汉人玄理(留学32年)和新汉人大国(留学时间不详);4名学问僧是新汉人僧旻(留学25年)、南渊汉人请安(留学32年)、志贺汉人惠隐(留学31年)和新汉人广济(广齐或惠齐,留学16年)。另外,派遣第四批遣隋使时是否带有留学生和留学僧,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日本书纪》记载,僧惠光、医惠日(药师惠日)于623年(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僧灵云、胜鸟养于632年(舒明天皇四年),僧惠云于639年(舒明天皇十一年)先后回国。他们被认为是随第四批遣隋使到隋朝留学的。
圣德太子派遣隋使和留学生(僧),恢复了自5世纪末以来曾一度中断的中日交往,扩大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派遣留学生(僧),开辟了直接主动地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渠道,揭开了中日留学生交流的序幕。虽然派遣留学生(僧)的规模不大,但他们一般留学时间很长,深得中华文化之精华,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经济改革及文化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大化改新的中心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曾拜南渊请安为师;高向玄理和新汉僧旻在大化改新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南渊请安和新汉僧旻等人回国后,在自家开办私塾,讲授经学,促进了日本在大化改新前后私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