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47页(761字)

在7世纪前半叶,日本的奴隶制度已发展到崩溃的边缘,统治阶级内部亦矛盾重重。此时,留学于隋唐的留学生,如僧旻、惠隐、惠云、南渊请安和高向玄理等人带着先进文化知识回到日本,为革新日本政治、经济提供了理论准备。而且,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等为首的革新派。645年(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革新派组织力量,利用天皇在宫中接见“三韩”使者的机会,杀死专横跋扈的苏我入鹿。次日,迫使苏我入鹿之父苏我虾夷焚宅自尽,并且成立革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大化”,准备以唐朝为样板实行革新。大化二年(646)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实行大化改新。《改新之诏》共有4条:第一条,废除天皇和贵族所拥有的屯仓、田庄及子代、部曲之民,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使其成为公地、公民;第二条,整修京师,确立畿内制度,并设置国司、郡司、关塞、介侯、防人、驿、传马等地方制度;第三条,“初造户籍、计账和班田收授之法”;第四条,改革税制,实行租庸调制。在推行改新政治的同时,亦派遣唐使,携回“文书宝物”,摄取中国文化,制定律令。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以中国的儒学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了律令体制,推动了中央集权国家建设,开了作为律令制官僚的贵族支配之先河。根据《改新之诏》,大化改新时实行的律令制度要求人才要具备“德行和堪能时务”两项条件。因此,当时的教育政策把培养立足于贵族主义和儒教主义的优秀官僚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目的是使他们能够理解新政的精神,并担负起改新重任,亦即具备儒家所要求的修身、齐家、治国的品质。大学寮和国学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设立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