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明清时期开展中外留学教育和文化交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51页(679字)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自唐朝始就有日本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明清之际亦常有高丽、琉球、日本、俄罗斯等地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据《国子监志》(卷十八)、《学志》(十)、《外藩入学》等记载:“外藩就学国子监者,有琉球学,有俄罗斯学。俱不常设。其所遣陪臣子弟入学读书,由监臣遴贡生为教习,又派博士助教等官董之,学成遣返。”从17世纪末开始,俄国每隔10年就轮班派遣学生数人来中国留学,学成换回。清朝时期在北京国子监下设立俄罗斯学馆,选派汉满教师教授俄罗斯学生学习汉满语文及经史典籍。另外在理藩院(兼司外务部职能)下建立俄罗斯学堂,聘请驻京俄人担任教习,教授汉满贵族子弟学习俄文。当时,还有一些俄罗斯学者以僧侣身份来中国研究汉学,例如,罗索兴回俄国后,翻译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史地等方面的汉满文书籍;列昂节夫翻译和注释了“四书”;俾邱林把许多中国古籍如《资治通鉴纲目》翻译成俄文。康熙年间,俄国留学生将中国的种痘医术传播到俄国。19世纪后半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翻译成俄文,题为《中国植物学》。

在接收国外留学生学习的同时,1712年清朝政府派遣内阁侍读图里琛(阿颜觉罗氏)前往俄国。到1715年回国时,写成《异域录》一书。这是一本中国人首次介绍俄国风土、人情、习俗和生活情况的书。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和理解,对于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当时的这种文化交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范围上都有很大的保守性,尤其在学习国外文化技术方面,很大程度上表现出闭关锁国色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