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出版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634页(1859字)
1943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的主讲教授。同年,该校出版社将马里坦在该校讲授的英文讲稿首次出版,书名为《教育在十字路口》。马里坦在美国讲学期间,正当美国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进步教育运动盛行,而马里坦对于这一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近代(资产阶级)生活的混乱,是由于人们对于灵魂以及道德和宗教的无知所造成的,因而他主张对青年进行“道德上的再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恢复”。他还主张改革教育,让正处于“十字路口”的欧美各国教育重新选择发展方向,以避免使未来教育“误入歧途”。《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正是马里坦这些思想和观点的集中反映。本书共有4章。第一章论述了人的本性和教育的目的。马里坦将人性观分为两种:纯科学的人性观和哲学-宗教的人性观。他认为,由于纯科学人性观忽视“存在”或“本性”,单凭感觉和经验加以证实,这样只能提供有关教育方法的信息,而无法从根本上指导教育。然而,哲学-宗教人性观坚持本体论的观念,因而它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也就能够完全和完整地认识人。马里坦认为教育目的也有两种,即最终目的和第二位(次要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塑造有个性的人,“是与上帝有个人联系的自由的个体”,即基督教徒。它的第二位目的才是培养公民。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教育的动力因素,包括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教育的引导。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其次,阐述了教育的基本标准或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强调应培养学生的五种基本素质,即爱真理、爱正义、质朴和无私、做好工作的意识、合作的意识。第三章论述了实施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人文学科教育阶段、高深教育阶段。马里坦认为,教育的这三个阶段与儿童的三个自然时期及其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相符合的。马里坦指出,基础阶段是实施初等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与成人不同的,“儿童不是一个小大人”。这一时期,儿童大量的智力活动完全要受想象的制约,因而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可以是一种故事形式的知识,是对事物和价值观的一种想象式的理解。所以,马里坦主张向儿童传授美的事物、行为和观念,从而把儿童引向理智和道德的生活。人文学科教育阶段是实施中等教育和大学本、专科教育的阶段。在这个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应该对他们集中进行基本的自由教育。青年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智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他们领会科学与艺术的含义,理解科学与艺术产生的真理和美,并用科学和艺术的成就来发展自己的智力。高深教育阶段是研究生和高等专业教育阶段。这一阶段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来发展人的理智成就,即在某个专业知识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殊理智。马里坦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认为高等教育应具有广泛的知识范围。为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学应包括四大类学科,即实用艺术与应用学科(工程、管理、技术训练、农业、金融等),实践性学科(医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理论与艺术学科(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音乐、美术等),理智学科(形而上学、伦理哲学、社会学与政治哲学、历史与文化哲学、神学、宗教史等)。这四大类学科中,第三类学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应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为全书之重点。马里坦在这里强调了全民的自由教育对于培养“新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暴露出了各种社会弊端和精神危机。作为宗教哲学家的马里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认为由于“当前的文明危机和战后世界的情况所加于教育的特别任务”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严重的”,特别是“道德上再教育的任务确实是公众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家的责任在于既“必须维持人文主义教育的要素”,“又要使之适应当前公共利益的要求”,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和对“宗教信仰的恢复”,并提出将“爱”作为儿童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内容。马里坦也非常重视宗教教育,认为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形式。家庭、学校和教会都可以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这也是“中学和专科学校的任务”。不过,马里坦也感到,虽然他把他所倡导的宗教教育披上了“世俗化”甚至“现代化”的外衣,然而要想以此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也是不现实的。1955年,马里坦依据新托马斯主义的哲学理论,发表了《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观》一书,对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