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战后西德教育的重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655页(4064字)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沉重打击下,法西斯德国于1945年5月7日不得不无条件投降。德国被分割成东区、西南区、西北区、西区等四个占领区,分别由苏、美、英、法四国军事当局进行管理,而柏林由四国共管。在四个占领区内,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当局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地推行各自政府的一套政治和经济政策,因此使占领区逐步成为他们所主张的一种政治与经济的实体。

早在战争结束以前,美、英、法等国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置德国了。在20世纪的前40年中,德国竟连续两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就很自然地使美、英、法等国把如何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继续危害他国的问题置于首要地位。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集中地反映了这点。这些决议明确地指出,应对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分散化和非卡特尔化这四项政策。尽管美、英、法三国在执行对德的政策方面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在关键的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它们都要保存和维护西占领区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这也就是其重建德国教育的指导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的重建面临着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种种困难。首先,大失败给德国青少年精神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种狂热的对领袖的信念毁灭了,一种罪恶感充满了他们的整个生活,使他们处在迷惑、糊涂、玩世不恭与信仰危机的状态,绝望与自悲在他们身上滋长。同时,肩负教育这一代青少年任务的教师,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或多或少受到过法西斯思想的影响。其次在物质困难方面,当时校舍严重缺乏,不少图书馆被炸,图书的损毁无法估算,从最小的农村单班制学校到大学,普遍缺少教科书和作业本。另一个突出困难是师资奇缺。战争造成了不少教师的伤亡;同时战后非纳粹化又清除了大批教师,在美、英占领区几乎有一半教师被清除,而在法占区有70%教师被清除出学校。在基础学校中平均一个教师要教83名学生。此外,由于食品的匮缺,青少年无法得到正常的饮食,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健康。

为了把绝大多数青少年组织到学校中来,西占区有关当局克服了上述种种困难,使绝大多数学校于1945年秋季正式复课,并随着复课开始,开展了非纳粹化的“再教育”运动和着手教育重建工作。

《波茨坦协定》明确指出,德国教育必须加以管制,使其彻底清除纳粹及军国主义的说教,并使民主思想能够卓有成效地得到发展。美国占领当局在占领初期,除了注意实施非纳粹化措施以外,并没有制定重建德国教育的切实方案,直到第一年占领结束时,才对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调整。1946年9月,美国政府组织了一个赴德国教育代表团,委托该团对美占区的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对重建德国教育提出方案。美国代表团通过调查提出了改革德国教育的建议,强调必须改变原来德国双轨制学校结构的不民主状况,应当建立对所有儿童都是共同的、使他们获得同等教育机会的综合学校体系。这个体系应将基础学校、中等学校与职业学校统合起来,使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成为两个连贯的层次。其中初等教育阶段包括一至六学级,中等教育阶段包括七至十二学级,而职业学校应是中等教育阶段中的一部分。初等教育应对所有儿童,不管其家庭出身如何,都一视同仁。只有当宗教信仰有差别时,才可实行必要的分科或分组教学。另外,为了使儿童上高级中学不受特权限制,所有中等学校都应实行免费教育。在课程方面,报告认为,教育民主化的改革应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中有所反映,公民课将作为重要学科。在职业教育中,课程也将作大幅度修订,社会学科应在文化理论课程中占一定比重,改变原来过分偏重职业实际知识的倾向。在师生关系方面,报告提倡民主讨论方法,应当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及脱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学究气息。学校应吸收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决策。在幼儿教育方面,调查报告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都已十分重视6岁以前儿童的教育。根据当时越来越多的妇女不得不离家出去工作,以养家餬口的状况,报告指出,发展幼儿园乃是不容迟疑的事。

英国占领当局对德国教育采取的政策比其他占领当局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在实行非纳粹化和学校复课后,为克服教育方面的困难,英国占领当局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校舍的修整,师资短训班的建立,教材的编辑出版等等。并于1946年12月1日把教育事务的管辖责任交给了州政府。但英国占领当局的代表仍参与有关决策,尽管最后决定让德国人自己作出。英国占领当局的代表在重建德国教育方面制定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以英国1944年法令为参考模式,支持英占区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分轨学制。②在此基础上,建议中等学校实行免费教育。③在设立教派学校方面,主张由各地区居民自己作主,即根据德国人民自己的意见来决定是否设立教派学校。④主张延长基础学校学制,使原来四年制基础学校改为六年制,以推迟分轨的年龄。⑤保障建立私立学校权利,允许建立私立学校。⑥主张所有师资在高等学校一级的教育机构中培养。

法国没有取得参加波茨坦会议的资格,因此作为对此的报复,法国不承认有关协定。法国占领当局在西方占领当局中最早把教育管理权移交给德国人,但并未放弃对占领区教育事务的严格监督。实际上他们对德国教育事务的干预比美、英两国占领当局要直接得多。法国占领当局干预占领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想用法国文化来影响德国,使德国人树立那种在法国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对自由的热爱与对个性的尊重。他们对德国教育的重建制定了比美国占领当局更为详细的方案。负责占领区教育的法方代表多数是德国通,他们十分了解德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他们也与美国一样,竭力反对德国教育中非民主的东西。反对儿童10岁起就“定终身”,即从儿童10岁起就实行严格的分轨教育。他们也试图延长基础学校的学习年限。由于德国人的反对,后来他们把注意力从改变学校体系的结构移到了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在他们的干预下,原来德国的文科中学头3年停止开设拉丁语,以便使国民学校学生较容易转入这种中学。同时在中学外语中,把法语作为第一外语。此外,他们使文科中学从第六学级起分4个科,每科设必修课与选修课,从而使文科中学不再过分偏重文科,并在此基础上企图使中等教育实行统一学校制度,改变原来的双轨制的选择学校制度。

1947年7月,盟国管制委员会综合了占领国当局的对德教育政策,发布了有关德国教育改革的第54号指令,特别强调: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组成一个连贯的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与“高级中学教育”这两个概念应当表示两个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其实际意义就是主张废除双轨制。鉴于各占领区各种实际情况,管制委员会并没有要求各地区立即执行上述指令,这就在实际上给德国人不执行这一指令留有了余地。

对这一指令,德国各界人士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大多数德国人为他们的教育成就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传统相当迷恋,要求维持传统的观念相当顽固,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保守主义的倾向。这一切便成了德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阻力,尤其是成了他们反对占领当局改革德国教育制度的一种阻力。在西占区教育重建过程中巴伐利亚州德国人士对改革的反抗情绪尤为突出。巴伐利亚州文化教育部长洪德哈默尔(Hundhammer)于1947年3月7日向军管政府提交的中间报告中表露了反对改革双轨制的意见,强调指出,社会平等的原则,必须以极其严肃负责的态度在所有学校中得到贯彻,通过教育来分享人类精神财富,这不是个别阶层的特权。正因为如此,那种具有特殊任务,必须把天生能够达到较高和最高教育目标的人引导到这种目标上去的学校,应当向所有真正的天才开放,不管其家长的地位与能力如何。但是,两点事实是在把社会平等权利写入学校法中时不允许忽视或否认的:①只有数量有限的部分人具有达到较高教育目标的天生才能。②这种才能虽然分布在各阶层与各阶级的居民中,但分布百分比并非在各社会阶层中完全相同,生物学上的不平等是不能通过文化措施来加以消除的,也是不能通过改变所谓双轨制而实行统一学校制来加以消除的……民主化作为教育改革的最高目的,并不要求废除和表面上去统一经教育理论证明站得住脚的各种学校类型……高级中学的入学年龄不能推迟到发展心理学上确证的年龄(10岁左右)之后。这些主张后来被吸收进了巴伐利亚文化教育部的教改计划草案之中。1947年9月30日,洪德哈默尔在对改革计划草案作修正后制定了《教育远景计划》。这一远景计划遭到了美国军管政府的否决,但由于各种保守势力对《教育远景计划》的支持,美国终于在后来作了让步,批准了巴伐利亚文化教育部对《教育远景计划》稍作修改而基本上保持原来德国教育传统的有关文本。

巴伐利亚不仅是美占区最大的一个州,而且也是整个西占区中最大的一个州,因此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样,许多州都明确坚持要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在英、法占领区中,英、法占领当局要求改革双轨制的企图也遭到了失败。

1948年2月,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包括苏占区的教育部长在斯图加特举行了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德国教育改革的决议。决议虽写下了“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将“组成一个连贯的教育体系”等条文,但实际上没有理会54号指令中关于应当进行学校结构改革的要求。随着联邦德国1949年基本法的制定以及各州学校法规的先后颁布,教育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从这些法规看,教育民主化程度并没有超过魏玛宪法中所作出的规定。因此,联邦德国教育的重建基本上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