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教育大辩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101页(1706字)

1976年10月18日,英国工党政府首相卡拉汉(J.Callaghan)上任后不久,即在津的罗斯金学院发表着名演说,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原则,号召全国的家长、雇主、工会、地方教育当局和教师,就教育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方法、评价和标准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展开辩论,从而正式发起了有名的教育大辩论运动。事实上,此前教育和科学部已奉命就初等教育及读写算教学、综合中学高年级课程、考试制度及16~19岁青年教育等问题,撰写了一份报告——《英格兰的学校教育:问题和倡议》,总结了英国战后教育的发展成就,分析了社会上对教育制度的批评,并就教育政策等问题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从而为卡拉汉的罗斯金演说定下了基调。这场教育大辩论的产生有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主要反映在:

经济危机。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局面。从战后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绝大多数英国政治党派都默认“凯恩斯社会民主”的统治哲学。虽然这一哲学并不囊括全部政党的观点,也没有阻止党派之间的激烈竞争,但各主要政党的政见分歧都是在承认一种普遍公认的价值观和基本政治假设的前提下出现的;维持充分就业、福利国家和主要公共经济部门与其他私营经济部门共存的这些基本观念得到了议会两党前座议员的承认。而在7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战后政党之间基本观念的一致性瓦解了。经济危机对教育的冲击则表现为60年代教育领域中有关“教育投资的增长将促使经济更快地增长”这一乐观主义预言的破产,乐观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念遭到摒弃。经济危机造成的英国经济的衰退,恰好又与人口下降的趋势碰在一起,后者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的大发展失去了重要的前提,并意味着各个教育阶段所需的师资数将逐渐减少。正是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促使政府下决心将教育政策的重点从数量的扩展转到了质量的提高上。

企业界的批评。与经济危机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界对学校教育愈益猛烈的批评。雇主们指责学校未能使学生为参与工作作好准备,认为教师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改进自己的教学,以便为企业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培养合格的人才。

新闻媒介的攻势。对工党政府领袖及教育和科学部官员形成压力的另一股势力是新闻媒介对综合化学校教育的激烈批评。政府官员明确承认,新闻界的攻势是当时促使卡拉汉首相发表一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演说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社会压力面前,政府将教育政策的重点转到质量的提高方面已迫在眉睫。

在上述背景下,卡拉汉首相就在赴牛津参加牛津大学罗斯金学院的奠基仪式时,发表了题为《进行一场全国性大辩论》(Towards a National Debate)的着名演说,即英国教育史上的“罗斯金演说”。演说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提高教育标准,设立核心课程,满足企业界的需要以及重视社会各界的影响。

卡拉汉首相发表演说后不久,教育和科学部即呼吁全国就首相演讲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1977年2~3月英国举行的8次地区性大会成了这场大辩论的中心。会上来自企业界、高教界、工会、地方教育当局、教育和科学部、教师团体及社会知名人士的代表,对学校课程、教学标准的监督和评价、师资培训、学校和用人部门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同年7月,由教育和科学国务大臣雪莉·威廉姆斯负责总结的大辩论咨询文件——《学校中的教育》,将大辩论推向高潮,并被呈交到英国议会,成为当年教育和科学部发表的绿皮书。其内容涉及教学标准和评价、转学、少数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教师培训等。

核心科目和课程统一的问题在当时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但设立核心科目和统一课程经过立法而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政策,则是到了80年代后期才实现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