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下萨克森州“新技术与学校”改革计划的实施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455页(1841字)

70年代初,微电子技术开始迅速发展,社会出现巨大变化,信息社会逐渐代替了工业社会。在这转折关头,信息与通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个体必须跟上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且参与这种新技术的开发。德国为此提出“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这一概念,他们把新技术作为普通教育的内容,计划在普通教育学校传授新技术,希望年轻人通过教学与教育,有能力立足于现代化生活世界,且一起推动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1983年10月,下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和福音教协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进行该项改革计划,并制定了改革重点:①确定信息通讯技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通过教材的研制与试行将其目的与内容在教学中具体化。②加强新技术领域中教师培训,使更多教师胜任这类教学活动。③为学校配备相应的仪器及程序,保证信息通讯技术教育的进行。

1984年3月这一计划正式启动,当时成立了三个教师委员会,从事研究基础学校常识课和初中技术课对理解新技术的作用以及在初中把新技术作为选修课的问题,并在下萨克森州教师进修与教学研究所的帮助下编制有关教材,积累经验,为全面改革作好前期准备。1984年8月开始了一项最大的“新技术传授用教材的研制和试行”实验项目,实验由下萨克森州组成的14个教师委员会进行,任务是了解各个学科对教学新技术的作用,从而编制范例教材,进行试教与修正。1984年9月召开了14个委员会的领导人会议,拟定了实验及其组织的指导方针,并把它纳入《课程编制论文集》。1984年12月,下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任命了一个由经济界、科学界和政治界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为教材改革提供咨询服务。1985年2月召开第二次专家会议,由教师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讨论教师委员会经过实验提出的“中间报告”以及新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对学校的影响。1985年11月召开第三次专家会议,讨论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发展结果,正式提出把信息通讯技术教育任务作为今后普通教育任务的观点。

在这项目改革进行的同时,围绕上述三个工作重点展开了不同的改革实验,包括1986年8月至1990年7月间进行的“教学中新技术传授课程标准的研制”;1986年3月至1989年7月的“教师培训点的准备”;1986年至1988年进行的“对学校设备改善的建议”;1986年8月至1989年7月进行的“女性和新技术”;1987年8月至1992年7月进行的“算法思维和公理性思维与完全中学数学教学的结合”;1988年8月至1992年7月进行的“伦理学和新技术”;1988年10月至1991年8月的“特殊学校的信息通讯技术教育”;1989年1月至1993年7月进行的“教学中新技术传授课程标准的修正和试行”;1987年9月至1993年7月的“地方性教师进修——专业课程的进修”;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的“地方性教师进修——预备性课程的进修”;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的“校领导与行政人员的进修”;1988年至1993年进行的“第一期学校设备资助项目和第二期资助项目”。

这项计划前后历时共10年,1993年秋天举行了教育改革总结大会,向全国公众宣布了实验结果。通过下萨克森州这一历时10年的“新技术与学校”实验计划,形成了《新技术与普通教育》资料丛书,共34卷,另外配置了一系列软件。丛书的第1卷是《原理与教育方案》,第2~16卷和第21卷是从学科教学论上论证各门学科对新技术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学范例使之具体化。各卷标题是具体学科名称,副标题是“教学的建议”,第17卷是《女生与新技术》,第18~20卷分别是《特殊学校中的劳动、经济和技术教育》、《特殊学校中的德语》、《特殊学校中的数学》,第22~27卷为课题性教材,如《伦理学(中等教育领域1)》、《宗教(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等等,第28~34卷是为各级各类学校编制的教学指南。

通过这一改革,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结构,从而培养了从社会、政治、生态和经济等角度出发批判性地评价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能力,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信息社会的建设,且能批判性地探讨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道德问题。这一改革计划推动了联邦德国各州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现代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