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4页(708字)

【生卒】: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

【介绍】:

古代印度“六师”之一、唯物主义顺世论的先驱。生平不详。提出世界由地、水、风、火四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意识,但四种元素以某种特殊方式相结合,则能在人的肉体中产生意识。人死之后元素分解,地归地身,水归水身,风归风身,火归火身,诸根归入虚空,因此当肉体死亡时,意识也同时消失,没有永恒的、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并且认为宇宙万物均“自然而有,非从因生”,否认有超自然的实体或神的存在。认为解脱就是死亡,根本不存在他世和来世,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所以也没有轮回和因果报应,不需要为灵魂或神灵举行种种祭祀。所谓火祭、吟诵吠陀、手举锡仗和涂灰(祭司的标志),只不过是缺乏理智和能力的人们一种谋生的手段。坚决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认为无论是高种姓的婆罗门还是低种姓的首陀罗,血管中均流着红色的血液,婆罗门从胎而生,首陀罗也不例外,婆罗门死,人所畏恶,首陀罗终,亦无欲见,“若言贵贱而有相异,何故生死而无差别。”重视现实生活的享受,提倡积极入世,反对苦行和一切虚伪的道德。认为智者不应该为了解脱而受苦,只有傻瓜才用忏悔、绝食等方法使得自身形容枯槁,人生既有快乐又有痛苦,不能因害怕痛若而把快乐一起抛弃,这正像不能因稻谷有壳而把稻米一起丢掉一样。主张人世生活的目的是追求现世幸福,所以佛教称他为“现世涅槃论”,耆那教斥之为“只习惯于肉体的享乐”。在认识论方面,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否认超越经验范围的推理的可靠性,如对灵魂、天堂、来世的推理等。由于本人没有遗着,其思想散见于佛教、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的各派哲学经典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