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扎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6页(700字)

【生卒】:1888—1958年

【介绍】:

原名阿布·格拉姆·穆希·乌丁·艾哈迈德,阿扎德为笔名,意为“自由”。生于麦加(沙特阿拉伯境内),祖籍德里,父于独立战争后去麦加。1898年,随父母来到加尔各答。自幼受宗教及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古兰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15岁就读于开罗阿斯哈尔大学,攻读学者学位,并开始研究伊本·鲁西德、安萨里及赛义德·艾哈迈德·汗的文章。1903年创办《真理之声》月报,开始记者生涯,后又受聘为《议会》和《律师》杂志编辑。1909年,为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创办私人报刊《新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撰文批评英国政府对穆斯林国家的政策被逐出加尔各答,并遭软禁,《新月》被迫停刊。获释后积极参加非暴力和不合作运动,又多次被捕入狱。1923年和1940年两度任国大党主席。印巴分治后,历任印度政府教育部长、自然资源及科研部长、国会议员和国大党副主席等职。

主要着作有《古兰经译释》、《心头的尘埃》、《书信集》、《阿扎德文集》及《自由的印度》等。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生命的实质就是运动和渴望,一如波涛在汹涌澎湃时才有生命力一样。同时受神秘主义影响,宣扬平等、博爱思想,认为得到真主之爱的前提是要爱所有的人并斩断尘世的锁链。一生致力于促进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团结和国大党的统一,为建立独立的印度进行不懈的斗争。积极从事教育改革,主张东、西结合,认为一个稳定的教育制度必须建立在东、西方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其思想观点和社会实践在穆斯林社会激起强烈反响,成为次大陆最开明的宗教学者和政治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