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洛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2页(1183字)
【生卒】:1927—
【介绍】: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40年代末在苏联学习哲学,1950年回国在萨格勒布大学讲授哲学,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3-1964年担任克罗地亚哲学协会主席,1964-1966年担任南斯拉夫哲学联合会主席,1973年被选为巴黎国际哲学研究所成员。他和K·苏佩克等人一起于1964年创办了《实践》杂志,并长期担任主编,曾多次出席苏联和东欧国家哲学杂志编辑部举行的年会,到一些欧美国家讲学。
彼得洛维奇否认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认为反映论是建立在物质和精神二元论基础上的消极的机械论。他说:“马克思所理解的‘哲学’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初由列宁加以描绘后来由斯大林赋予最终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同马克思毫无关系的。”对马克思来说,“主要的哲学问题并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而是人和世界的关系。同样,反映论由于把人看作是对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为转移的世界的消极反映,也是同马克思把人看作是自由的和创造性的生物的观点不相容的。”据说列宁在读了黑格尔的着作之后懂得了意识的能动性,改变了对反映论的看法,“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改正了‘青年’列宁的弱点。”
彼得洛维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道主义,就是异化和非异化的概念。只有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在“实证的辩证唯物主义统治的时代”,包括列宁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忽视了人道主义,斯大林就更不用说了。在斯大林那里,“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都不包括关于作为‘人’的任何一个词句”,“明确地拒绝关于人的哲学讨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关注的则是克服异化,使人得到解放的问题。因此,“异化和非异化的概念对于恰当地说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不可缺少的”。异化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彼得洛维奇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人的异化,其目的在于得出批判现存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结论。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真正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社会”,要实现人道主义就要进行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哲学“应该是革命的思想,应该是对现存的一切的毫不容情的批判,应该是对真正的人的世界的人道主义展望,应该是鼓舞革命行动的力量”。
主要着作有:《恩格斯的经济哲学》(1955)、《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1957)、《逻辑学》(1963)、《哲学和马克思主义》(1965)、《人的可能性》(1969)、《哲学和革命》(1971)、《实践的宗旨是什么》(1972)、《对革命的思考》(1978)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