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颠阇利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0页(632字)

【生卒】:约公元前2世纪

【介绍】:

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家。瑜伽派最早经典《瑜伽经》的作者。生平不详。关于他的年代,学术界看法不一。公元前150年,印度有一着名的语法学家也叫钵颠阇利,不少人认为他与《瑜伽经》的作者为同一人。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根据《瑜伽经》和佛教的一些典籍的内容对比,钵颠阇利和《瑜伽经》的年代应在公元后,一说为5世纪,另一说为2-4世纪。钵颠阇利把印度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成为具有系统理论的哲学流派。他改造和发展了《慈氏奥义书》中对瑜伽的六支分法,提出了瑜伽八支行法。钵颠阇利的《瑜伽经》与史《摩诃婆罗多》同样把瑜伽与数论派的哲理相揉合,并在瑜伽的理论体系中输入了“自在天”(神)的概念。把瑜伽解释为“对心作用的抑制”,并对心的作用作了种种分类,要求通过长期的修习和离欲来灭除它们,以达到“三昧”状态。三昧状态被区分为若干阶段。只有彻底根除了过去行为所产生的业,才能达到最后的“无种三昧”(nirbīja-s)。并认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能观”和“所观”的结合。这种结合之所以出现则是由于无明。无明在引起生命现象的各种烦恼中是根干,它应借助一种“辨别智”来灭除,其具体途径是修炼瑜伽的“八支”。当瑜伽行者最后连“辨别智”也摆脱掉时,就可以摧毁一切“罪恶的种子”,产生一种绝对独存的状态,即达到解脱。钵颠阇利的学说对印度各哲学流派宗教实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波兹南学派 下一篇:伯里克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