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16页(3372字)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代表作。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康德逝世前共再版5次。以它为标志在德国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迎来了理性批判的时代。第一个中译本由胡仁源译,第二个中译本由蓝公武译,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1960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批判》一书分为序言、导言、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在首版序言中,康德提出旧形而上学先由独断论统治后由怀疑论的破坏已陷入黑暗之中,必须批判,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法庭。所谓批判,是批判理性离开经验去寻求知识之超越行为,通过批判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二版序言中,康德着重阐明批判的实质是方法论上的批判,是实现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理性批判的宗旨是限定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地盘。
《批判》从知识的来源和性质上区分出经验知识与先天知识、分析知识与综合知识,然后提出只有先天综合知识才是形而上学要管的问题。康德认为,从数学科学以及理论的自然科学看,先天综合知识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如何可能的。因而,他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才是哲学的真正问题。这个总问题,应包括以下三个具体问题: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前两个问题不过是手段,后一个问题才是要达到的目的,以探明先天知识的源流、范围和界限来决定形而上学如何成为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说,批判哲学也可称先验哲学。
康德认为,人类认识有两大根源:感性和知性。感性为接受对象的能力,知性是思维对象的能力,所以直观和概念就构成知识的两大要素,根据这一原则,“先验原理”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先验感性论是研究先天感性原理的,它是全书的篇首。先天综合如何可能,首先是通过论证感性的先天形式:空间和时间而奠定基础,所以对全书甚为重要。通过对时空的形而上学和先验阐明,康德证明时空是一切表象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它们不可离开人类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二者并无绝对实在性。在18世纪,牛顿主张时空是永恒、无限的实在,莱布尼茨又把时空看作从经验中抽释出来的实体属性,而康德的时空观恰恰汲取了前者视时空为普遍、必然,后者又把时空与感性相联系的特点。康德把时空纯直观形式问题当作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关键,并根据这一论点引申出我们知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重要结论。
先验逻辑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主要是论知性,它是以说明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的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一部分解释了人为自然立法这一哥白尼革命的核心问题,被康德称作是“真理之乡”。
先验分析论又具体划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前者是讲知性是纯粹概念的出生地,后者是讲纯粹概念如何应用于经验。
知性就是思维的主动性,它的逻辑功能是下判断。康德从形式逻辑四种判断中,找到了纯粹知性概念表。
判断分类表:
1.量的判断:全称、特称、总称;
2.质的判断:肯定、否定、不定;
3.关系的判断: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4.样式的判断: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范畴分类表:
1.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3.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交互作用;
4.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这两张表,体现了康德对传统逻辑的改造,就是突破了形式逻辑的二分法,而形成先验逻辑三分法,把范畴看作是综合统一的思维形式,第三个范畴正是对前两个范畴的综合,体现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
在概念分析论中,康德还提出,作为范畴综合之根据,统觉的综合统一是最高原理,统觉就是“我思”、“自我意识”,就是知性本身。所以知性的综合统一,是透过逻辑之判断而展现自己,而知性之综合统一的形式就是范畴。统觉、判断、范畴是全篇的骨干。
原理分析论是范畴应用于现象后得出的判断力法则,但范畴和感性直观是不同质的,那么,直观又如何归摄于范畴之下呢?康德提出图式(Schem)说,即把范畴时间化以消除对立。时间是一切经验的先天形式,所以,它可以充当范畴应用于经验的媒介。先验图式是想像力的先验综合,是直观的种种规定在内感中统一的方式,间接地也是统觉的统一方式,没有它,范畴仅仅是主观思维形式,有了它,范畴才获得客观意义。纯粹原理体系,就是范畴客观应用的规律,它包括如下内容:
1.直观的公理:一切直观皆为延扩的量;
2.知觉的预测:在一切现象中,作为感觉对象之实在者,都有强弱的量;
3.经验的类比:实体永恒性原理、因果在时间中继续原理、依据交互作用而共在原理;
4.经验思维的公理:关于可能的、现实的、必然的公理。
“先验辩证论”讲的是理性(指与知性相区别的最高认识能力)。理性的逻辑应用是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未知的新判断,所以推理又称原理的能力,由推理而产生的新概念称理念。理念是理性之必然概念,它是理性追求经验知识之最高统一性而产生的设想,是知识的主观形式,而不是客体。正如从判断功能中找到范畴的来源一样,康德也从三种关系范畴:实体性、因果性、共存性的类推活动中找到三种理念:主体的理念、宇宙学理念和作为二者综合统一的上帝理念。这种推理活动,是理性从有条件的知性出发,上溯到无条件的前提,以便使知性达到系统的统一。三个理念的建立,从形式逻辑看来是合理的,但是从先验逻辑的观点看,理性恰恰混淆了条件的系列与条件之整体的界限。其实,“理念”作为系统整体概念只是“逻辑的归结”,而不是经验的实在统一。一切旧形而上学所以犯错误,都因为没看出这原则的分别,没看出理念不同于范畴,它是超验概念。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康德对以往的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学和理性神学,作了最有价值、最富有成果的批判。其中,在理性宇宙论批判中,康德发现,当理性应用于无限对象时(物自体),必然要陷入二律背反。康德发现了理性的辩证本性,但他对待矛盾的态度是消极的,他解决二律背反的办法是把不可知的物自体同经验认识的现象严格区分开,使正题与反题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得到解释。
先验辩证论的目的,是揭露先验幻相,但是理性并不能消除这一幻相。理性与知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只能引导我们的经验不断扩展,它并不能告诉我们对象是什么,所以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推导性原理,以区别于知性的建构性原理。
“先验方法论”,是规定纯粹理性整个体系的方式条件,它包括纯粹理性的训练、纯粹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纯粹理性的历史。在追述纯粹理性历史之后,康德认为他已开辟了一条批判的道路,但愿这一小径会辟成大道,完成这一若干世纪以来所未能成就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