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25页(1245字)

法国哲学家萨特着。巴黎1943年第一版。萨特的这部主要哲学着作是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齐名并产生极大影响的存在主义纲领性着作,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体现了他前期思想的特点。

本书副标题为“现象学的本体论”。除“导言”和“结论”外,共分四卷。第一卷论“虚无的问题”,第二卷论“自为的存在”,第三卷论“为他”,第四卷论“拥有、作为和存在”。本书着重讨论了“暂存性”、“超越”、“肉体”、“价值”、“伦理”、“责任”等问题,几乎包容萨特存在主义的全部基本内容。

本书以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目的不是讨论“存在”,而是考察“人的实存”,以解决自我存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实存问题鲜明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独特内涵,他的全部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对这种实存及其境况的图解。

本书的导言部分描述意识的实存,奠定了实存理论的现象学基础,是全书的方法论。第一卷和第二卷通过描述人的实际生存境遇,揭示实存的内在否定及其虚化个性。第三卷通过分析他人的存在中包括的诸种条件,勾勒出实存的范围和结构。第四卷及结论通过考察人的创造性活动及自由,揭示出实存学说的伦理学价值意义。

从哲学理论本身的阐述看,萨特希望通过《存在与虚无》一书解决下述问题:1.区别“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这两种不同类型存在的深刻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这两个存在均一般地属于“存在”;3.既然“存在”自身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类型,那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4.如果观念论和实在论双方在解释这两种“存在”的联结的问题上都失败了,那么还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吗;5.现象的存在何以能成为超现象的。

萨特首先提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一对哲学范畴,把自我意识的存在作为第一性的存在,把“否定性”、“暂时性”、“超越性”作为“自为存在”的本质属性,把“为他的存在”作为“自为存在”的另外一个模式,第三种本体结构。萨特认为,自由是行动的第一条件,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绝对的和无限的,但是,人必须对世界负责,因为我的活动创造不只是世界,还是我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创造。萨特强调,自在与自为的最终统一只是人的一种理想,但就在人的自由活动中表现出了自在和自为走向统一的永恒过程,人的实在在一定意义上统一了自在和自为,这种统一的基础即自为——人的自由。

《存在与虚无》为以文学和戏剧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存在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20世纪本体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萨特晚年背离了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但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知识界和哲学界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