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多》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02页(1229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中期着作之一。大约写于柏拉图第一次访问西西里岛(公元前387年)之后不久。文章采用对话体,其间有大段叙述。对话的主要部分是苏格拉底的生前好友菲多向厄刻克拉底转述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之前与前来探视的友人们的一席长谈。对话的开头和中间有两段插话,作为戏剧性的导言和过渡。主要对话人除苏格拉底以外,还有西米亚斯和克贝。苏格拉底的发言代表柏拉图本人的思想,后两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

《菲多》的主题是论灵魂,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哲学就是准备死亡。苏格拉底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着手论证了这一貌似荒谬的哲学观。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的目的是认识纯粹的理念,然而,人的灵魂若伴随着肉体就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肉体使人充满情欲,是困惑的源泉,只有驱除肉体的困扰,不受各种感官的欺瞒,使灵魂独立自存,才能产生最优秀的思想。要纯洁心灵就要努力使灵魂挣脱肉体的枷锁。所谓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因而从事哲学就是拯救灵魂,就是准备死亡、实践死亡。

第二,灵魂不朽。苏格拉底引用古代宗教神话中的灵魂轮回转世说,并掺以理性主义的论证,进一步阐述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他认为灵魂具有与理念相同的性质,它是不变的,无形的,不可见的。肉体由原素组成,是复合变化的。灵魂是主人,肉体是仆从,灵魂是神圣的,肉体是有死的。有些灵魂在居于肉体中时受到腐蚀,犯下罪孽,死后在极乐世界找不到安身之处,重新投入肉体的牢狱。只有压抑情欲、追随理性的哲学家的灵魂,死后才有希望居住在极乐世界,免受世俗之苦。“学习就是回忆”的论证也从另一角度论证了灵魂不朽。

第三,分有理念是事物存在的原因。针对苏格拉底的论证,西米亚斯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肉体和灵魂的关系好比六弦琴和它发出的谐声。肉体一旦死亡,灵魂也就不存在了。克贝则认为不能用灵魂的优越性来证明灵魂的不朽性,灵魂进入肉体多次以后必然也要毁灭。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肉体的统治者而不是肉体的随从,若将灵魂比作肉体发出的谐音,那么灵魂就不能驾驭肉体了。因此,西米亚斯的比喻是不妥的,克贝的意见也不对。灵魂具有与肉体不同的本质,不是肉体使灵魂存活,而是灵魂使肉体存活。灵魂是不朽不灭的,是肉体存在的原因,恰如理念是事物存在的原因一样。理念是绝对的,独立自存的。事物之所以能存在,就在于它们分有了使之具有某种特性的理念。

上述思想与《理想国》中阐述的灵魂论、知识论、理念论相一致,构成了柏拉图思想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柏拉图中期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篇对话也继早期对话之后进一步塑造了苏格拉底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中宣扬的灵魂不朽论是基督教义的理论来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