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连斯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21页(1336字)

【生卒】:1882—1943年

【介绍】:

俄国科学家、宗教哲学家。190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学系纯数学专业,同年进入莫斯科宗教大学,学习哲学、语文学、考古学、宗教史等,1908年毕业。1911年获牧师职位。1912-1917年任莫斯科宗教大学教授。其间任校刊《神学通报》编辑,该杂志发表了许多有关18和19世纪世界观和学派的历史文献。1917年以后主要从事数学、物理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和讲授。1943年12月15日死于监禁之中。

弗洛连斯基的哲学是20世纪初俄国唯心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他的哲学与作为抽象学说和穷尽所有问题的纲领的近代哲学不同,总是把一般理论同具体的有时完全是专门的问题联系起来。早在1914年的《真理的柱石和确证》一文中,宗教哲学问题就是同各门具体知识相结合的。后来,他试图建立一门“具体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这种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表现和研究某种第一符号、某种基本的精神物质结构,正是从这符号和结构中形成现实的各个领域,由此也形成了文化领域;这种探索是和20世纪初以符号概念为基础的学说和观念(卡西尔、荣格、依万诺夫)以及洛谢夫的早期着作相接近的。他认为要实现这一任务不能靠建立抽象的哲学体系,而要依靠按统一的方法论对各门科学和艺术的具体材料进行研究。他本人就实现了对语言学、空间理论、艺术、数学、理论和实验物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深入研究。

在文化历史观上,他的主导论题是否定把文化看作时空上统一的过程因而否定文化演化和进步的观点。他发展了关于两种文化类型——中世纪文化和复兴时期文化的思想。第一种类型具有本生性、客观性、具体性、自我凝聚性的特点,而第二种类型具有分散性、主观性、抽象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按照他的观点,欧洲复兴时期的文化在20世纪初以前就已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本世纪初可以看到新型文化的萌芽。他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是世界的基本规律,文化就是自觉地与世界的均衡化进行斗争,阻止宇宙均衡过程。在认识论上,弗洛连斯基坚持一种与迷想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心理主义相对立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证明存在具有超主体的现实性。存在是由知识直接揭示的,知识不是主观的,而是主体的,也就是属于主体的,尽管它在主体之外。知识中发生了主体的真实扩展和主体与现实的结合。

弗洛连斯基进一步发展了“神圣智慧”说,发展了俄国数学家、哲学家尼·瓦·布加耶夫所创立的莫斯科数学哲学学派关于间断性功能理论和单子论思想。1988年在意大利召开了关于他的创作及其在俄国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国际会议。

主要着作有:《唯心主义的意义》(谢尔吉耶夫-波萨德,1914)、《哲学的第一步》(谢尔吉耶夫一波萨德,1917)、《在霍米亚科夫周围》(谢尔吉耶夫-波萨德,1916)、《几何学中的想象》(莫斯科,1922)、《反向的前景》(载《关于符号系统的着作》第三册,塔尔图,1967)、《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载《神学着作》第24集,1983)。

上一篇:弗洛姆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