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伦斯泰恩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17页(847字)
【生卒】:1937—
【介绍】:
瑞士当代哲学家。1937年1月7日生于瑞士的圣·加伦(St.Gallen)。1957-1964年在瑞士的伯利恒等教团学习哲学和神学。1964-1971年先后在比利时卢万大学、西德海德堡大学和瑞士苏黎士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1970年11月在卢万大学通过论胡塞尔关于前语言经验学说的《联想现象学》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1976年4月提交论文《罗曼·雅各布森的现象学结构主义》,在苏黎士大学获授课资格,后担任高级讲师至1977年。1971-1977年,他曾先后在卢万大学胡塞尔档案馆、美国哈佛大学罗·雅各布森(1896-1982年)教授门下和西德科隆大学的普通语言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7-1990年,在西德鲁尔大学任哲学教授,主讲语言哲学,特别是关于语言的认识和文化方面。1986-1987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客座教授。1990年至今,在苏黎士的瑞士联邦高等技术学院(ETH)任哲学教授。
霍伦斯泰恩一方面从哲学史角度着重寻证黑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历史的系统的联结线;另一方面着重于当代语言学和认知学(Kognitiven Wis senschaff)的研究。与此相关,近年来特别注意对罗·雅各布森着作的介绍。霍伦斯泰恩的系统研究促进了对语言-文化共性和哲学心理学的探索。在哲学心理学方面,他主张一种多类型主义,认为人的适当理解力至少有四种方式或类型,即物理学的、功能的或目的论的、认知的或信息论的和现象学的类型等。
主要着作有:《联想的现象学》(1972)、《罗曼·雅各布森的现象学结构主义》(1975)、《语言学-符号学一解释学》(1976)、《语言的可欺性》(1980)、《黑格尔的遗产,Ⅱ》(与雅可布森、伽达默尔合着,1984)、《人的自我理解》(1985)、《语言的共性》(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