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学导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62页(1064字)

狄尔泰着。莱比锡1883年第1版,后收入由格沙迈尔特等主编的《狄尔泰全集》第1卷。

该书的指导思想是批判哲学领域里注重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旧传统,为发展人文科学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哲学基础。狄尔泰顺应19世纪下半叶流行的摈弃黑格尔形而上学逻辑体系的思潮,但反对孔德、穆勒等人以实证的经验归纳法重建各门人文科学的主张。在序言中他强调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特殊性,认为它们在本质上都经历了历史变化,它们自身具有特殊的、单一的本质和意义,因此人们不可能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获取与精神生活相关的人文科学的真理,这些真理与人的意识相关,并通过人的整个本性才具有有效性。狄尔泰主张只有人的内心体验才是得到人文学科中关于实在、价值、准则和目的等知识的唯一手段。

该书正文分两大篇,第一篇讨论各门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推出建立一种适应各学科的基本方法论的必要性;第二篇考察人文科学的历史发展,考察从古希腊至近代种种旧形而上学体系不断建立和衰亡的历史,其中着重分析了它们的概念和方法以及产生它们的文化背景和现象。狄尔泰指出,在近代由于逻辑从形而上学中分离出来,加之各门具体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形而上学受到怀疑主义的猛烈冲击。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对人类精神活动中个体性的重视,导致了实证主义的传播,现代科学以经验中的事实为根据,以因果律为基础。另一方面,人们生活的统一性受到肢解和破坏,重建这种统一性就成为人文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文科学不能再利用以往的形而上学旧概念,它需要一种建立在认识论和心理学之上的关于自我规定性的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与自然科学一样,人文科学有自己的独立性,它有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种不同法则。它的基础应是人类学和描写心理学,它们既是一切生命知识的基础,又是引导一个社会进步的规律的基础。它应利用分析和抽象的方法作为思维的工具,其目的是找出人类生活中的相似性、目标和规律。

该书在思想内容上与新康德主义的弗莱堡学派有一脉相承之处。狄尔泰关于逻辑和认识论应该紧密结合并超越思维领域的想法,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想法有类似之处,被称作“历史理性的批判”。该书是一部未完成的着作,狄尔泰原计划写作的关于阐述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部分篇章以及下卷都只写出了草稿,这些未定稿以后均以手稿形式收入《狄尔泰全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