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04页(2050字)

【生卒】:1798—1857年

【介绍】: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奠基者、社会学的创立者。1798年生于蒙彼利埃,出身于正统的天主教家庭,在少年时代就放弃家庭的天主教信仰和保皇主义主张。1814年在巴黎工艺学校学习,获得严格的科学知识,表现出数学家和科学家的素质,1816年因为参与学生闹事被学校开除。此后,待在巴黎,研究数学、经济学、历史、科学和哲学,靠教数学谋生。1817年,开始与圣西门交往,成为这位老人的秘书和合作者。孔德受圣西门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被称为后者的“精神上的养子”。他把圣西门的初步的、不成熟的实证主义思想系统化。后来,俩人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以至于在理论上和个人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于1824年由于着作权问题上的争执而断绝往来。孔德的婚姻是不完满的,1824年他与玛散结婚,后者因卖淫被捕,1842年他们分离。他称这个18年婚姻是“一生中唯一的错误”。1826年他计划办72次讲座,讲授他的实证哲学。由于不幸的婚姻和过度的劳累,讲到第三课时,发生了精神分裂。1827年曾跳入塞纳河自杀,未遂。讲座到1828年又继续进行。1830年,《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想提出后,受到法、英等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其中包括约·斯·密尔、利特雷、泰纳、勒南等人,产生很大影响。1844年,他与德·沃夫人相爱,后者于次年死去,他们未能结婚,但是这起爱情对其后来的着作中有关人道教的主张产生过影响。他一生几次试图获得教授职位,均未成功。1857年,他在默默无闻中死去。他的箴言是:“秩序是基础,仁爱是原则,进步是目的”。

孔德怀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的科学和进步的理想。他仿效启蒙主义者申明他确信科学具有无限发展的能力,可以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领域是无限的。科学唯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发现事实间存在的恒常关系,这只有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做到。这样取得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只有为实证科学所证实的知识才能成功地运用到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他认为,“哲学”是揭示各门单独科学之间联系的总科学,与过去的形而上学完全不同。要取得科学活动的成果,哲学不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的”问题。就其把认识对象局限于经验现象而言,他受休谟和康德的影响较大;他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所作的分类,被认为是实现了百科全书派的遗愿。

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实证哲学:人的认识对象是现象,认识的目的是解释这些现象,只有观察和经验才能发现规律,建立真正的知识。(2)社会学:孔德是提出这个学科的第一个人,他认为人们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社会,社会学以其他科学为前提和基础,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规律和人类认识的三种方法。(4)科学分类。(5)人道教。

孔德的社会学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存在的规律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演化,它是历史哲学,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进步。孔德认为,社会生活的渊源不是自利,而是社会冲动。社会固然不可缺乏利己主义,但是理智所鼓舞的利他本能控制着自利的本能,只有利他主义(Altruism,孔德创造的术语)比利己主义强烈时,社会才得以存在。

与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是军事时期,秩序、训练和武力是这个时期的首要条件,组织是进步的首要条件。第二是革命时期,政治权力的时期,具有否定性的过渡时期。第三是工业时期,即实证时期,是人类确定的阶段,这个时期强调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和个人权利。

主要着作有:《为重新组织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计划》(Plan des travaux scientifiques n’ecessaires Pour re’organciser la socie’te’,1822)、《实证政治学》(Politique positive,1824)、《实证哲学教程》(Cours dephilosophie positive,六卷,1830-1842)、《实证哲学体系或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论文》(Systeme de la politique positive,ou traite’de sociologie instituant la religion de L’humaine,四卷,1851-1854)、《实证主义问答或广泛宗教解说撮要》(Cate’-chisme positiviste,ou sommaire exposition de la religion universelle,1853)。

上一篇:空海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