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答摩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90页(741字)
【生卒】:约1世纪
【介绍】:
亦称足目(Ak apāda)、底尔伽答摩(Dtrghatamas)和麦达提蒂·乔答摩(Medhātithi Gautama)。印度古代正理派哲学创始人。正理派根本经典《正理经》的作者。多数人认为乔答摩及《正理经》的最初部分的年代在1世纪前后,现存《正理经》有后人追加的成分,约在3~4世纪定型。根据现存《正理经》,乔答摩把“十六谛”(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论诤、坏义、似因、曲解、倒难、堕负)作为其理论的基本框架。重点论述了认识论与逻辑学。他认为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或方法(量)有四种:现量,指感官与外部对象等接触而产生的知觉;比量,指推理,分为“有前”(从因推果)、“有余”(从果推因)、“平等”(同类推理)三种;譬喻量,指根据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声量,指可信赖之人的言教。乔答摩把认识对象(所量)分为十二种:我、身、根、境、觉、意、业、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在论及“五大”(地、水、火、风、空)或原子(anu)的理论时,大致采取了与胜论派类似的观点。认为要断灭轮回、达到解脱,就应停止欲求的过失、消除虚妄的认识,主要的办法则是认识十六谛的“真理”和进行瑜伽修持等。在逻辑学上的重要建树是确立了“五支论式”的推理方法,认为推论形式由宗(命题)、因(理由)、喻(实例或例证,分同、异两种)、合(应用)、结(结论)五部分组成。此外,乔答摩还对推理中的错误和辩论失败的原因作了极为详细的分析,论述了五种似因,三种曲解,二十四种倒难和二十二种堕负。乔答摩的学说被后来的正理派哲学家奉为根本教义,其中逻辑学等理论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汉、藏佛典中有不少分散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