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72页(2157字)

简称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信仰和宗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受到了外来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神道的理论和思想。神道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神道主张多神,主神与众神并存,自然神与社会神结合。虽也有“天御中主神”、“大元尊神”那样的绝对神,但不是唯一的绝对者,只不过是作为具有人格要素,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祖先神来加以崇敬。第二,人被作为神圣的。认为人的生命是神授的,所以人生到世上即具有某种使命,即具有本身的自觉。每一个人要尽自己的责任使共同的全体运营发展,即表现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第三,与自然的和谐。第四,明和善。第五,世界中心主义。

神道大体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学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并存的几个发展阶段。

根据考古发现,在绳纹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人的自然、祖先崇拜及祭礼生活中,可见到神道的最初端倪。进入弥生时代(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开始种植水稻和使用铁器,建立了经营农耕生活的定居共同体,在为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丰收后答谢神灵恩德的祭祀场上,逐渐形成了原始神道。后来又受到大陆传来的儒、佛、道及萨满教的影响,使原始神道的天神、地祀人灵逐渐完备和系统化起来。进入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日本出现了早期的国家,神道的祭祀仪式,由神篱、盘境发展到临时或永久性的殿社,并出现了被视作“神体”的依代物(镜、剑、玉)。大约从3-8世纪形成了神社神道。大和政权统一日本以后,在神道中形成了以天皇氏族神为中心的天神、地祗系列和礼仪,皇室神道成为神社神道的核心。701年的《大宝令》和718年的《养老令》,规定在中央机构中设置神祗官,总揽神社大纲,建立“官社帐”,标志神祗制度的确立和神社神道的完成。

进入奈良时代(710-794年),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影响到神道,出现了神佛结合的倾向。进入平安时代(794-1184年),神佛结合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为“本地垂迹说”,最终形成了天台宗与神道结合的“山王一实神道”;真言宗与神道结合的“两部神道”。它们标志神道开始理论化,神道进入学派神道(亦称理论神道)时期。

进入镰仓时代(1184-1333年),源赖朝鼓吹神国思想,对神道采取支持的政策。伊势神宫的外宫神主度会行忠、度会家行、度会常昌否定佛本神从的本地垂迹说,创立了以神道为主,儒佛为从的“伊势神道”。室町时代(1392-1573年)在神祗行政方面承袭了镰仓时代的制度。这时,吉田兼俱继承反本地垂迹说和神国思想的传统,创立了“吉田神道”,室町末期是战国时代(1467-1568年),连年战争,经济衰败,以伊势神宫为首的各神社,都见荒废。

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年),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出现了结合神道倡导儒学的神儒结合神道。它们有:以吸收儒学和易经为主要内容的“度会神道”;推崇儒学伦理,强调忠君之道的“理学神道”;林罗山的“理当心地神道”;集神儒结合大成的“垂加神道”。此外,在贝原益轩、山鹿素行、中江藤树、泽蕃山等儒学家的伦理道德及政治思想方面,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神道思想的影响。此时还出现了排斥儒佛影响,而实际上几乎吸收了当时一切其它思想影响,提倡恢复古道的“复古神道”(国学),在后来的王政复古和明治维新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江户末期,从原有神社神道的传统信仰和民间信仰中,演变出具有教主、教义、教典,比较重视实际,提倡改革,具有民众化倾向的教派神道(亦称教祖神道或宗派神道)。它们是黑住教、天理教、金光教、扶桑教等。

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为了利用神道作为恢复皇室权力和统一国家的工具,1868年强令神佛分离,1870年颁布《大教宣布之诏》,神道被定为国教,开始了祭政一致的“国家神道”时期。国家神道在行政上和教育上与国家密切结合,对民众进行敬神爱国、崇祖忠皇教育。1889年颁布的宪法,明文规定国家神道对其它宗教的统治地位。战争中,进一步强化了神道的国教地位,教义中增添了“圣战”和“八紘一宇”的内容,宣扬用武力征服和统治全世界的神圣使命。国家神道恶性膨胀到了顶峰,成为对内从精神上控制国民,对外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

战后,1945年12月发布了神道指令,废除了国家神道,停止了国家对神道的监督和保护及财政援助,撤消一切有关神道、神社的法令。1946年元旦,天皇发布《人间宣言》,从观念上否认了天皇的神性,对一般国民的信仰具有很大的影响。神道重新恢复到民间宗教,处于与其它宗教平等的地位。现在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据统计现有神道单位85901个,信徒9073万人(1977年底,日本文化厅《宗教年鉴》统计数字)。无论从神社与信徒数目,在日本宗教界均居首位。其中有些人虽然不一定完全出于宗教信仰,但至少说明神道是日本人生活中的构成要素,足见其影响之大。

分享到: